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鄞州区打镴人徐英国:不愁市场愁传人
稿源: 宁波晚报  | 2011-03-09 09:34:07

三百六十行

  锡艺俗话被称为“打镴”,做锡制品的手艺人经常被称为“打镴师傅”。在我国,锡艺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3000多年前。在浙江地区的传统结婚典礼上,锡镴打制的镴酒壶、镴烛台等一整套锡制品都是必不可少的,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习俗有所改变,但这类镴制礼器、用品,至今还未完全淡出人们的生活,“很多人嫁女儿都会特地到我这里来买套锡器做嫁妆,既是习俗,也是父母对孩子的一番心意。”说这话的是鄞州区瞻岐镇今年45岁的“打镴师傅”徐英国。

  打镴是一门枯燥的技术活

  锡制的酒壶、烛台、香炉、茶叶罐、花瓶、水果盘……近日,记者来到徐英国家里,琳琅满目的锡制品让记者大饱眼福,似乎走进了锡制品展览馆。

  刚巧,记者看到徐师傅正用一只小不锈钢锅放在一眼煤气灶上熔锡,打算做一个锡壶。于是记者坐在他对面,一边看他干活,一边与他聊了起来。

  “我现在用的这种锡是云南出产的,质量较好的那种,市场价要25元一公斤,一分钱一分货,它的白度很好,外表发亮,柔韧度也好。而质量最差的只要三四元一公斤,用不多久外表就会发黑,而且非常容易折断。”徐师傅向记者解释道。

  等材料准备得差不多了,徐师傅拿来两块大小一样的方形青石板,要开始灌注镴板片了。

  他取出一根小麻绳,盘放在下边的一块石板上,绳子的两头则拖在石板外边,“你想浇什么形状的镴板,就把绳子盘成什么形状,想要镴板厚一点,就放一根粗一些的绳子。”

  放好绳子后,镴液熔化也差不多了,徐师傅手执铁钳端起不锈钢小锅,将炽热的镴液往绳子盘成的“嘴巴”里一灌,然后把上面的石板盖上,用力一踩,多余的镴液喷洒出来后将上面的石板抬起,一块银亮的镴板就呈现在眼前。

  等镴板都浇好,徐师傅开始进行裁剪。他把纸板贴在一块镴板上,然后用剪刀像剪布一样剪成想要的形状。徐师傅说,老师傅做这门手艺,是不需要先画好模板的,什么的锡器的尺寸和花型都记在心里。

  徐师傅不愁市场愁传人

  徐师傅把祖传的技艺和自行摸索的经验相结合,不仅在技术上更精湛,会打制的器具也是品类繁多,适应市场需求。

  打造“三祀”、“五祀”是徐师傅的拿手好戏。所谓的“三祀”、“五祀”就是用在寺院或民间传统婚礼上的祭祀用品。所谓“三祀”即一只锡制檀香炉加上左右两只烛台,“五祀”即再加上两只水仙花瓶。记者看到,在锡制檀香炉上的“麒麟戏球”装饰,栩栩如生。“火球”是镂空雕刻的,尾巴部分用薄锡片制成后安装上去,只要风一吹,就能呈现出动感,煞是生动。徐师傅告诉记者,做一堂“五祀”至少需一个月时间,“三祀”也要15天左右的时间,由于制作工艺繁复,一堂“五祀”要卖两三万元。

  虽然价格不菲,但由于高纯度锡器,具有较好的保鲜作用,比如用锡制花瓶插花水质鲜活,可延长花期不易干枯等功能,徐师傅的产品依然十分畅销。对于他来说,一年到头,基本没有淡季,也没有休息的时间。“除了快结婚的人家,还有一些老的中药店,都喜欢用锡制方瓶装中草药,经常向我订制一批。浙江很多寺院的佛堂里也放置着我制作的三祀和五祀。”

  徐师傅今年45岁,16岁开始跟着爷爷和父亲学“打镴”。“我小时候很调皮,也不会读书,从没想过自己以后会从事这么一份需要耐心的工作。”他笑着说,现在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越来越感觉到长辈对自己的用心良苦。爸爸曾对他说,锡艺可以作为一个人的一门终身技艺,即使将来年老,仍能继续从事这项工作。

  现在,徐师傅在当地已经是响当当的人物,村里很多人都对他的技艺赞不绝口。他说,做锡器这种活,不能计较时间,锡艺是靠磨出来的。现在他最担心的是打镴这手艺以后会后继无人。

  宁波晚报记者 边城雨 通讯员 邹建军

【编辑: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