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下的日子》
《幸存日》
昨天,由新锐导演闫然执导的影片《幸存日》和《云下的日子》在甬城各家影院同期上映。这种“一个导演,两部新片,同天上映”的情况在国内电影市场尚属首次。
一部是扣人心弦的悬疑灾难片,一部是富有年代感的温情喜剧,这两部影片不仅风格迥异,发行方还“别出心裁”将两部影片分不同院线“限制”上映。在小片避档期,大片抢档期的时代,如此“双片互销模式”到底是“自相残杀”还是“别有用心”?
“灾难”比“温情”更感人
《云下的日子》为观众再现的是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人们极富张力的生活状态。影片里有黑帮老大,也有返城知青,还有街头混混,完全一张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浮世绘。“回归”和“温暖”是影片的主题。而《幸存日》改编自黔西南州晴隆县的真实矿难,讲述了几个各怀心事的矿工突遇矿难,面对死亡,展露了种种人性,最终互相鼓励创造生命奇迹的故事。“残酷”中不灭“希望”是导演所要传递的中心思想。
虽然出自同一人之手,但从首映日的观众反馈来看,真实感强的《幸存日》更加感人,催泪指数不逊《唐山大地震》。从事金融行业的邱先生很有感触地告诉记者:“像《幸存日》这种现实题材的国产片太少了。这部影片应该组织一些企业老板来看,要时刻把安全生产挂在心上,很有意义。”观众胡先生表示:“影片最可贵的是真实感。矿工在井下靠吃煤炭支撑,救援队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还有矿工家属在井上的盼望都十分写实,很感人。”主演倪大红的演技也得到了观众的赞赏,在矿难井下,一没光线,二没空间,完全靠演员的面部演戏,很有挑战。
相比之下,打“回忆”、“怀旧”牌的《云下的日子》剧情稍显平淡,不过,影帝张涵予在片中扮演的“黑帮老大”是个亮点,虽然可恨可恶,但内心不乏温暖。
左右互搏为求“1+1>2”
除了影片的看点外,一位导演两部影片同时上映的“双片互销模式”也给平淡的3月影市制造了一个焦点。
3月6日,两部影片共同在北京举办了首映式。对如此“新潮”的营销模式,总制片人、编剧欧阳黔森表示,这种模式可以在宣传上形成合力,互相彰显互相推动,形成“1+1>2”的效应。
而导演闫然也表示这是“深思熟虑”的结果,不会“自相残杀”。他说:“本来没有两部影片同时上映的打算,但是后来和宣传团队以及发行团队共同讨论之后,才决定把两部电影推到3月8日一起上映,这在国内甚至国际上都是前所未有的一次尝试。因为这两部影片都不是大制作,题材又是毫不相干,所以不会相互挤压票房空间,并且还能集中我们的资源优势相互推动。”
差异化选片的一种尝试
其实,除了同天上映,两片的发行方中影股份公司还选择了“不同线”发行,即不同院线、影院在两部片子中选择其中一部上映。据记者了解,同属上海联合院线的宁波影都、海上影城、民光影院放映的是《幸存日》,浙江时代院线旗下的宁波时代影院和万达院线旗下的鄞州、江北万达影城放映的是《云下的日子》。
沈琳洁是浙江时代院线发行业务部经理,在她看来,这种特殊的发行方式不失为节省开支、合理分配资源的好方法。“这同有些影片分区域发行是同一个道理,只不过这次分的是院线,而不是地区。目前,影片数量多,但影厅有限。两部影片在同一家影院上映,必定会相互挤占。反倒是分院线发行,影片能得到更多的放映空间。”
上海联合院线副总吴鹤沪也表示,对于“双片互销模式”,影院方面是持欢迎态度的,“这也是影院走向差异化选片的方向,以后影院会越来越多地放映有别于其他影院的电影。不过,这种模式比较适合中小成本的影片,比如像《阿凡达》这种大片,很难让影院做到不选。”至于效果,吴鹤沪表示:“这是一种新的尝试,需要市场去检验,暂时不能下定论。”
宁波晚报记者 张磊杰 实习生 张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