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时政·经济
宁波工业转型升级路径解读:六大优势再造
稿源: 宁波日报  | 2011-03-11 07:39:49

  “第四个十年,宁波工业往什么方向发展”

  纵观改革开放30多年来宁波工业结构的演进变化与特征,有三个明显的“十年”。

  第一个“十年”,形成了以“轻、小、集、加”为特征的产业结构。

  第二个“十年”,初步确立了传统产业和外向型产业的比较优势。

  第三个“十年”,建立了以临港重化工业为主导的发展格局。

  那么,从“十二五”开始的第四个“十年”,宁波工业往什么方向发展,宁波工业优势如何重塑再造?

  当前,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给工业转型升级带来了诸多挑战,特别是传统生产要素的重要性发生了根本性逆转。

  比如,原有的劳动力优势、低廉的原材料成本优势、低代价的环境污染成本等优势,正在不断弱化和消失,宁波作为沿海地区的先发优势、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也在逐步削弱。

  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无疑是现阶段宁波工业发展所需,也是新一轮城市竞争所迫。

  从现有基础和发展趋势看,“十二五”时期宁波工业的重点,要放在着力构建新型临港工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协调发展的工业体系上。

  会议提出,要放宽视野、拉高标杆,大力实施“4+4+4”产业升级工程,努力实现“一领先五提高”,“十二五”末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2万亿元,比“十一五”末再翻一番。

  -链接

  “4+4+4”产业:全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新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节能环保、生命健康、海洋高技术、设计创意等四大新兴产业,着力提升石化、汽车及零部件、纺织服装、电工电器等四大传统优势产业。

  “五提高”:提高工业生产效率,提高工业有效投资增速,提高新兴产业比重,提高产业集聚能力,提高工业生态化水平。

  培育宁波工业六大优势

  民营经济:高端化、品牌化、国际化

  民营经济是宁波发展的特色所在、优势所在、潜力所在。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积累,宁波拥有了充足雄厚的民间资本和充满活力的企业家队伍。

  要积极引导民营企业走高端化、品牌化、国际化之路,立足互利共赢,注重抱团发展,促进产业联盟,加强产业联动和配套协作,完善和延伸产业链、价值链,加快实现从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发展转变。

  集群发展:告别传统块状经济

  传统的块状经济难以成为现代产业集聚的载体,要围绕“4+4+4”产业发展目标,加速集聚,打响品牌,增创优势,加快推进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

  优化产业规划布局,加速产业链高端环节的空间集聚,纵深推进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统筹完善公共服务、区域品牌、产业配套等体系,形成综合竞争优势。

  依托港口、专业市场、保税平台、科研院所等,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促进制造业、服务业一体化发展。

  创新驱动:从“宁波制造”向“宁波智造”转变

  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要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克服科技创新与产业脱节的弊端,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为载体,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从“宁波制造”向“宁波智造”转变。

  深入实施专利、标准和品牌战略,完善科技投入动态增长机制,加强应用型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形成更加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

  开放合作:引进来,走出去,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

  发挥国际港口城市的特色优势,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努力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

  千方百计招大引强,瞄准大企业大集团,引进好项目、大项目,有效引领和带动产业结构调整。

  面向全球配置资源要素,创新“走出去”方式,加快总部经济发展,合理引导产业梯度转移。

  绿色低碳:节能减排,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绿色低碳不仅是转型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节能减排,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完善目标责任考核评价体系,从被动应付、突击限能限排,向主动应对、科学有序调控转变。

  发挥市场机制,加大节能环保投入,提高产业能效标准,严把产业准入关口,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

  服务保障:重在形成长效机制

  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简化审批程序,提高行政效能,完善促进转型升级的政策体系,加大对结构调整、基地建设、自主创新、技术改造、节能减排、品牌打造、企业重组等扶持力度。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优化要素资源配置,建立健全服务企业的长效机制,形成有利于工业转型升级的良好环境。

  宁波日报记者 朱 宇 邓少华

首页  上一页  [1]  [2] 
【编辑: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