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消费产品④
本期产品:服装
本期解读专家:市纤维检验所徐意芬
从2010年市质监局纤维检验所日常接到的投诉和抽检情况看,服装产品的质量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退色。服装产品退色问题主要还是染色过程中染料选用不当、浮色未洗干净所致,主要不合格项有耐洗、耐摩擦、耐汗渍、耐光色牢度。
二是起毛起球。由于厂方偷工减料;如:大量加入短绒、减少编织物密度等因素,使售后羊毛衫在短期内大面积起球。
三是强力差。通常消费者投诉中破洞、裂缝等问题极为常见,主要原因(除人为外力影响)是织造及后处理不当造成面料发脆。其次,一些轻、薄、柔、飘的产品,企业一味追求美观,忽略强力因素易裂缝。
【误区解读】
专家指出,“问题标识”误导消费者的情况时有发生,主要分两类:一类是标识中的成份被有意乱标,如把常规腈纶产品标成“抗起球纤维”、“发热纤维”、“远红外纤维”,把常规的涤棉拉绒产品标成“羊羔绒”、“竹碳纤维”、“羊驼毛”等。专家说,这类问题属欺骗行为。第二类是洗涤方法乱标误导,影响第二次消费,造成不必要的质量问题。
专家还指出,除了肉眼看得到的一些质量问题,服装产品的隐形质量问题不可忽视。2003年发布的国家强制性标准GB18401-2003《国家纺织品基本安全规范》中,涉及的5项指标中有4项(甲醛、PH值、异味、可分解芳香胺染料)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这些安全指标问题一直困扰着消费者选购服装。
一般消费者只关注服装的款式、面料手感、价格、做工,压根不知道服装中也隐藏着“隐形杀手”。这种市场的“无要求”也间接导致生产企业和商场对服装的环保性和安全性视而不见。一部分小企业正是利用PH值、甲醛、可分解芳香胺等无法通过肉眼和手感辨别的特点,偷工减料,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专家说,这些指标的不合格,会引起皮肤病或呼吸系统疾病,严重的可致癌。
【专家支招】
专家提醒说,消费者在选购服装时除了关注款式等外观状况,可仔细查看标识是否规范。规范的标识标牌应含有制造者名称和地址、产品名称、产品号型和规格、采用原料的成份和含量、洗涤方法、使用和贮藏条件的注意事项、产品标准编号、产品质量等级、安全类别、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明等信息。
此外,专家认为,家长在给婴幼儿、儿童购买服装时,应更加注意一些质量问题,如结构设计是否合理。因为设计不合理是儿童服装最大的质量隐患,在童装上使用的弹性绳索,拉伸后容易打到儿童的脸部和眼睛;童装的帽绳、下摆绳、固定腰带、裙带、背带等部位超过长度限制,形成过长套索,在儿童活动过程中易被周围的物体钩住造成意外伤害,或可能勒住儿童颈部,存在导致儿童窒息的危险。
还要看童装配件拉力是否符合要求。儿童服装上往往配有各种纽扣、铆钉、小绒球等小零件、小附件,如果装订拉力不符合要求,在使用过程中就容易松动脱落。如果这些装饰件的缝制牢度未达到规定的拉力要求,儿童因对小物体的好奇心,会撕扯、啃咬这些小附件,脱落后被误吞,可能造成孩子窒息。
宁波日报记者 周骥 通讯员 吴婧 孙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