鄞州银行推出林权抵押贷款两年多来,没有一名农户提出申请,而省内的丽水、衢州等地,林权抵押贷款做得火火红红。在丽水市,50多万本林权证成为农户的“信用卡”和“小银行”,使“活树变活钱、资源变资本、叶子变票子”。那么在鄞州,这样的好事为什么受到冷落呢?
2008年10月,鄞州银行下发《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管理暂行办法》通知,正式推出林权抵押贷款,用途为营林生产、森林资源保护、竹木经营加工、森林休闲等,利率给予一定的优惠。
我区共发放7.4万本林权证,林地总面积68.7万亩,主要集中在章水、横街、龙观等山区镇乡,涉及林农6.7万户。如果按照省内其他县市每亩林地质押能贷款1000元计算,可激活资金近7亿元。
那么,林农为何对此“小银行”无动于衷,不想让“活树变活钱、资源变资本、叶子变票子”?
宣传是一个原因。“我们不知道林权证可以抵押贷款,村里、合作社里从未有人提起过此事。”杖锡花木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鲁根水说,这几年,杖锡发展樱花、红枫等苗木种植,至今面积几千亩,花农也有了一定的经济收入。但在开发初期,大家压根没有想到可以用林权证到银行抵押贷款。
调查发现,农民依靠自身积累开发林业的习惯,是一个重要因素。“农民投资很谨慎,一般不会去银行借钱搞多种经营。”鄞州银行的蔡宏曾在龙观乡工作多年,熟悉山区情况。章水镇樟村村委会主任崔朋专也表示了类似的看法。他说,全村有山林面积6000亩,户均6亩,一家一户处于小规模状态,未形成规模经营气候。村民主要种植果树、花木、茶叶等作物,绝大多数农民开发资金主要靠自身积累,没有向银行贷款的习惯。
除此之外,融资方式的多样化,使农民贷款有了更多的选择。目前,我区林农融资方式主要有三种:小额支农贷款、民间借贷和“支农宝”信用贷款等。据了解,自去年全区“信用村镇”创建启动后,被评为信用户的农户可获得最高10万元的“支农宝”信用贷款。这样,林农即使有资金需求,也不必采用林权抵押或房产抵押,直接可从银行获得贷款。截至今年1月底,全区已有4779户农户取得了“支农宝”贷款卡,累计贷款1.73亿元。
“林权证抵押受冷落还有一个原因是我区户均林地面积少,可贷额度低,对林农吸引力不大。”区农林局党委委员吕飞龙说。
据测算,我区林农户均拥有林地面积不到10亩,林地流转率不高。至今,依靠林地流转发展起来的茶叶、杨梅、桃等林特业规模种植户不多,全区约100户,涉及林地10余万亩。
鄞州银行副行长王军辉建议,加大林地流转力度,使分散在千家万户的林地加快向经营大户、加工企业、合作组织等集聚,把分散的山林集聚到生产经营能力强的企业和大户手上,从而产生更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促进林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在此基础上,通过林权抵押贷款实现“变现资产”,让林农从森林资源中盘出真金白银来,使山林成为能够取钱的“银行”,其融资又为林农扩大再生产提供资金保障,使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林业生产中,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当然,要开展林权抵押业务,相关的配套措施也要跟上。据了解,在丽水市,市、县两级成立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组建了林权管理中心、森林资源收储中心和森林资产评估中心三大机构,既为森林资源流转提供合法手续,解决了林权流转的法律保障问题,促进了森林资源流转和市场化配置;同时解决了林权抵押贷款抵押物的质押和处置难题,解除了金融部门的风险顾虑,促进了林权抵押贷款的开展,使丽水市50多万本林权证成为林农的“信用卡”,使“活树变活钱、资源变资本、叶子变票子”。
“这么好的产品,推出的目的是为了林农增收。”王军辉说。他认为,林地能动流转后,使山区农民“人人有山,不需要人人经营山,但人人都可从中受益”,同时,使更多的林农从山林的生产经营中解脱出来,从事二三产业。
本报记者张文胜俞珠飞通讯员姜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