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大殿修缮 宁波保国寺:千年的传奇与延续
稿源: 宁波日报  | 2011-03-18 10:06:07

  “长寿”的谜底:1000年的呵护

  与西方古建筑相比,中国古建筑在材料的选择上偏爱木材,以木构架结构为主,几千年来一直如此。木构建筑用的是有机材料,它的的损坏表现为糟朽、腐烂。木构建筑的这个特点,决定了木构建筑需要经常不断地进行有针对性的、规模不同的修缮。只有经常维修,才能让古建筑长葆健康。

  作为年代久远的木构建筑,保国寺大殿地处潮湿的浙东沿海,坐落于山岙,环境湿润,生物多样,地下径流丰沛,在气候、地质、生物等环境要素及建筑构造本身缺陷与木材质的自然退化腐朽等多种内外部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大殿渗漏、糟朽不可避免。

  保国寺大殿虽有种种“神奇”,但大殿历千载而不倒,依赖的主要还是各个历史时期多次科学的修葺与保护。这一点已为很多专家所认同。

  自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天台宗高僧三学则全法师“鸠工庀材”,重建大殿后,历经宋、元、明,一直至清末民初,保国寺营建、修缮活动从未停止。其中尤以清代为最频繁,据相关资料统计,光乾隆年间,大小修建就达14次。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离大殿重建71年,大殿进行了一次较大的修缮,新加了个别的梁枋,更换了个别的昂,实施了斗拱里转跳维修。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僧显斋、景庵重修大殿,“前拔游巡两翼,增广重檐、新装罗汉诸天等像”,此次重修使得大殿外观一改宋式建筑原貌,而成为清代江南常见的佛殿形象,即现

  存之面貌。《保国寺志》称此次重修为“中兴”。

  乾隆十年(1745年),僧唯安、体斋对大殿“移梁换柱,立磉植楹”。更换柱础,外槽柱子改用“包镶作”维修,仍作瓜棱状,新增藻井四周及天花上的彩绘。据文献记述,此次维修一直延续到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结束,前后延续20余年……

  虽经历代多次的修缮,保国寺大殿现存的建筑,其结构形制基本上保留了宋代重建时的式样,这显然得益于保国寺历代坚持的古法修缮、科学施工的原则。

  保国寺真正获得新生,是在新中国成立后。50年来,文保部门精心呵护,多次进行了规模大小不一的修缮。其中最为浩大和成功的维修,当属1975年的那次。

  这次大修,国家文物局和省、市有关部门极为重视,专门成立了维修领导小组。古建筑专家李卓君和王仕伦两位先生长驻寺中,指导维修工作,我国著名古建筑专家和文物保护专家罗哲文、祁英涛多次到现场指导。

  古建筑维修有一条严格的原则:“不改变原貌,整旧如旧。”保国寺大殿的维修自始至终恪守着这一原则。

  这次维修彻底解除了历代所加的“蚂蟥攀”、“支撑柱”和各种名称的附加构件,对全方位的部位构件位置进行校正;糟朽严重的构件在更新或局部更换时,尽可能地利用原有材料。

  为保持大殿的原貌,屋面(重檐)调换老瓦,采用传统做法做成灰色筒板瓦陇;屋面用清水作法,不加沥青,也不施彩;除鸱尾外,未再恢复其他脊兽。一切规程参照《营造法式》制作、施行。

  在这次保国寺大殿维修中,宁波民间木工师傅采用高超的传统手法,解决古建筑维修中高难度的技术问题,令人叹为观止。

  大殿东北角有一角柱,由于严重糟朽,经专家鉴定已无法用高分子材料等手段来加固,只能换新。但角柱更换难度甚大,柱头顶着的成组斗拱、梁架和几吨重的屋顶,两边均有梁枋相连,要调换必须卸下屋顶,拉开梁枋,不但工程大,而且容易损伤其他木构件。

  在无计可施之时,承担施工的一奉化籍老木匠自告奋勇,声称他有办法不用大动干戈,即可将柱子调换。在场专家听他说得有理,决定让他一试。只见老木匠巧妙地利用木结构榫卯之间的弹性,用木“麻雀”这边敲敲,那边打打,不过几天时间,竟将旧柱换下,新柱天衣无缝地复位。

  在场人员无不为之折服,李卓君等古建筑专家更是大为感叹:江南工匠藏龙卧虎,保国寺“传奇”延续千年岂是偶然啊?

【编辑: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