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区县(市)  >  镇海
镇海饮用水行业面临大洗牌
稿源: 镇海新闻网  | 2011-03-23 12:39:24

  一周前,一份来自镇海的汇报材料被放到市质监局领导案头。汇报的内容关系饮用水质量安全和生产企业的生死存亡。镇海饮用水行业,山雨欲来。

  镇海饮用水市场的确不平静。在外地品牌的冲击下,本地水企不得不依赖低廉的价格在市场上抢占份额。同时,为了争夺有限的市场,本地水企间又拉开你死我活的架势大打价格战,大部分企业处在微利状态。另一方面,镇海饮用水行业的整体质量水平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价格战背后隐藏了什么?本地水企的出路又在哪里?

  价格战拖垮质量

  我区现有饮用水企业10家,其中,9家在九龙湖区域。这些企业规模最大的年产量约100—150万桶,年销售额约400—500万元,规模最小的年产量15万桶左右,年销售额约30万元。

  虽然一些上规模的企业积极更新设备,引进工艺,保证产品的质量,但也有不少企业的现状让人担忧。这些企业或多或少存在设备老化、工艺过时、出厂检验能力低、生产过程管理不到位等问题。

  举例来说,有企业生产线上只用2—4道消毒液冲洗,每道冲洗15秒,总的杀菌时间不到1分钟,不能保证水桶的杀菌效果。而企业的化验人员甚至没有经过培训,对水的质量好坏根本没有能力判断,至于根据化验结果查找生产问题,更是无从谈起。

  因为陷入恶性的价格混战,一些企业无力提升生产水平。“现有生产条件下,大家都紧紧抓着价格这个武器争夺市场,改进生产就要增加成本,成本上去了,很容易被对手打败。”质监部门相关人员表示,现在的镇海水企,不少是在“死磕”。据调查,为了保住市场,有的企业甚至在一桶水上赚不到一角钱。

  价格便宜,但质量不过关免不了被查。近两年,全区几乎所有水企都曾因为抽查不合格被处罚。去年更是出现两家企业连续4次监督抽查不合格的情况。

  “复活”法改弦更张

  屡屡被查,但绝大部分企业却“顽强地挺了过来”,这其中不免大有玄机。据相关人士透露,目前,行政执法部门日常监管的数据并不能影响审查发证。这就造成有些企业虽然产品抽查多次不合格,多次被当地主管部门处罚,但换证审核时却照样能通过。

  有些企业有多次被查处的记录,为了逃避处罚,企业主干脆注销企业,再利用同一块场地,同一条生产线,换个法人,重新申请领证,又投入继续生产,生产出来的还是不合格品。比如某水厂由于多次监督抽查不合格,2009年,又申请了一家水厂。 经此改头换面,企业成功“复活”。钻制度的空子成了行业内企业维持生存的一种重要手段,镇海饮用水行业变革势在必行。

  退出机制终结行业乱象

  被送到市质监局的汇报材料为《九龙湖区域饮用水行业退出机制初步设想》。这份由区质监分局起草的材料发出了一个清晰明确的信号:淘汰生产不合格产品的企业。

  监管和发证的结合被首当其冲地提出。根据设想,新建的企业在向市相关部门申请领证时需要出具当地质检部门的实地考察材料作为参考。对产品多次监督抽查不合格或因严重产品质量问题被处罚的企业将不能换证,甚至建议发证机关吊销其证照,实行强制退市。

  面临质量“大限”,区内水企反应不一。具有一定实力的企业尽全力完善生产环节,保证产品质量,甚至开始谋划兼并一些生产水平有限的企业,对其进行改造,以求做大做强。

  而不少小水厂老板认识到,按照目前水价,企业生存岌岌可危。要想继续生存,唯一的办法就是升级设备,增加投入,提高质量,提高产品档次,不再挤在低端市场。但是,由于小厂资金有限,不具备单独办大厂的能力,于是有几家企业提出联合办厂或合伙办厂的思路,但遗憾的是,各企业仍处于观望状态,没有人主动挑头。抱着“能赚再赚两元,实在开不下去,只好关门”想法的大有人在。

【编辑: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