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图片新闻
“万里”女教师南极科考归来
稿源: 鄞州新闻网  | 2011-03-23 13:46:48

▲上图为王佩儿在南极科考。记者应于波孙斌摄

  鄞州新闻网讯(记者应于波通讯员孙斌)浙江万里学院生物与环境学院教师王佩儿博士,结束了在南极阿曼达湾特别保护区为期5个月的科考工作,昨天搭乘航班回到宁波,第一时间接受了记者采访。

  “此行收获良多,带回来的样本装了满满4大箱,在-18℃的保温箱中存放。但这些物品还在‘雪龙号’上,4月1日才能抵达上海。”王佩儿告诉记者,在南极科考期间,她采集了大量的当地水样、雪样、土壤样、帝企鹅和象海豹的粪便样、企鹅蛋壳以及三支1.60米、重达80公斤的南极冰芯。对这些样本,她将进行一系列数据分析,以了解南极生物环境,研究结果将报告给极地办。

  受澳大利亚南极局之邀,去年10月21日,王佩儿从澳大利亚霍巴特登上“极光号”科考船,赴南极科考。5个月里,她与芭芭拉·威尔奈克博士一起开展了“南极阿曼达湾特别保护区生态保护关键技术”项目,包括对夏季帝企鹅的食性生态学研究、种群结构、数量动态观测以及环境样品采集等。11月16日,她乘坐“极光号”科考船抵达戴维斯站。当时,正是南极的春夏季,室外气温在0℃左右,她和队员们一起戴上防风的面罩,乘直升机进行航拍,在雪地露营……

  “看到冰穴、冰川风景很激动,可爱的帝企鹅和冰面上正在匍匐前行的海豹让人身心愉悦,但我们也不能过份靠近这些动物。”王佩儿告诉记者,观测帝企鹅、海豹有很多规矩,上船时不准带任何新鲜水果、茶叶等,下船前必须清洗鞋子、用吸尘器清理包袋、衣服口袋,以免将外来土壤带入南极。观测时,要与它们保持一定距离,不能干扰它们。此外,人产生的粪尿等也必须带回站里。

  考察期间正值南极的极昼,不过这并没有影响科考队员的正常生活。每天晚上10时,站上的窗帘会自动下降,启动夜幕模式。在冰雪天露营的过程中,科考队员也感受到了不一般的野外生存体验。特别是暴风雨来临时,彼此搀扶着前进,让他们体会到国际合作的力量。有一次,海拔4000米以上的昆仑站一名队员出现缺氧现象,戴维斯站马上派出固定翼飞机开展国际紧急援助。而中方也帮助澳大利亚凯西站运送过生活垃圾。作为此次中海岸科考惟一的中国人,王佩儿还在戴维斯站为国际友人上了中文课,彼此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据悉,阿曼达湾特别保护区尚处设立初期,由浙江万里学院承担的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计划项目“南极阿曼达湾特别保护区生态保护关键技术”旨在为保护区的生态安全提供技术保障,项目成果将充分体现我国在国际南极环境管理方面的有效工作。

  浙江万里学院早在2006年就首派优秀本科生戴芳芳参加中德合作“极星”号南极考察,2008年陈吉刚博士参加了中国第三次北极考察,2009年熊尚凌博士又参加了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到去年王佩儿博士应澳大利亚南极局邀请参加南极科考,这一系列科考活动表明“万里”已成功进入极地科研领域。

【编辑: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