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一位老师有些郁闷地告诉记者,合作了三年的一家企业忽然宣告:这学期不再与学校合作了。
事实上,对于开展校企合作的各高职院校而言,类似的事情几乎年年发生。地处高教园区的一家高职院校曾希望同一家大型企业开展合作办学,但是上门沟通了几次,都遭拒绝。该校教务处一位老师告诉记者,被拒绝已是常事,即便双方签订协议已开始携手合作,但合作过程中,企业因经营不善或是感觉受益不大,随时都可能单方面决定结束合作关系。
这几年,校企合作看似红红火火,而事实上,对于校企合作这件事,高职院校的确是满腔热情,而企业则是勉勉强强,老师们戏言校方是“剃头挑子一头热”。这种“一头热”现象已成为阻碍高职院校、企业走向深度合作的瓶颈。
学校:企业不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成难题目前我市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所担负的职责主要有两个:一是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设置,并选派业务骨干担任学校兼职教师;二是接收学生实习,甚至为毕业学生安排就业岗位。但事实上,由于企业合作不积极,这两大职责很难落实到位。
请兼职教师难,请高水平的兼职教师尤其难,这已成为高职院校的一个共同的难题。以首批国家示范性建设高等职业院校——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兼职教师占到全校专业教师的一半,有300多人,可是每年总有近三分之一的兼职教师需要重新聘请。据教务处沈老师介绍,流失的100多位兼职教师中,部分是因为校方不满意而不再续聘,但绝大多数是因为对方本职工作太忙。
兼职教师大多是所在单位的骨干,日常工作比较繁忙,同时,由于人事、管理等制度原因,目前大部分企事业单位还没有任何支持职工去学校兼职的政策,兼职教师只能利用业余时间备课、上课,没有更多的时间辅导答疑。因此,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学生的实践是又一件头疼事。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曾经安排了40几名学生进几家模具企业实习,可是一个星期后,学生差不多就跑光了,原来,那几家企业既没给学生指定师傅,也没为他们制订专门的实习方案,学生在企业根本没有动手的机会。有高职院校的老师告诉记者,仍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把学生顶岗实习看成是一种负担。
采访中,几所高职院校普遍反映,这两大难题势必会影响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而其关键原因还在于企业合作不积极。
企业:校企合作,我有我的苦衷提起校企合作,企业也有一肚子的懊恼。宁波有家规模较大的饮食公司曾与我市一家高职院校联办了一个管理干部班,公司又是派人去上课,又是接纳学生顶岗实习,可等到学生毕业时,仅有个别学生留了下来。一气之下,公司撤销了同学校再次合作的计划。
另有一家星级大酒店人力资源负责人就对记者抱怨说,他们也曾经对校企合作抱有极大的热情,几年前酒店委托在甬的一家高职院校联合培养一个班,又提前安排学生实习,但最后毕业了,优秀学生另谋高就,留下的表现平平。
对于企业的不积极合作态度,不少高职教师表示理解。有位老师分析说,企业作为商业机构,没有利益或是利润不够的项目,企业自然就不愿意参与。以接收学生实践为例,按现代企业现场管理要求,生产流水线是一个萝卜一个坑,职业院校学生来实习了就要上线,势必会影响订单生产与工艺水平。所以这位老师认为,校企合作,作为主导方的学校,首先必须把企业的利益和回报考虑进去。
专家:破解瓶颈,制度创新是关键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出路和方向。这已成为越来越多社会人士的共同认识,但面对校企合作遭遇的瓶颈,该如何破解?
市教育局高教处处长李克让分析认为,要破解这一瓶颈,学校、企业需要共同努力。一方面,企业要提高觉悟,随着越来越多企业把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与资本、技术并列的三大资源之一,随着企业越来越注重内涵发展,相信企业会更主动靠拢学校。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练好内功,提高为当地经济社会服务的能力。
但李克让认为,最关键的还在于制度的进一步创新,由地方政府制定校企合作的办学法规,明确政府、行业、企事业单位、院校和师生在校企合作中的权利与义务,从制度上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将由学校主导、以感情联系为主的浅层次合作,转变为由校企共同主导、以依法依规办事为主的深度合作,达到校企双方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合作就业。
据了解,我市曾于2009年于全国率先制订实施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对于调动企业参加校企合作的积极性还不够。据记者了解,目前我市正抓紧时间结合宁波市获得教育部给予的地方政府综合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试点项目建设,制订条例实施细则,有望积极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为推动我市高职改革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适应度,增强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作出努力。
宁波日报记者 陈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