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将于6月起施行。此法第九条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宁波地区民间文化资源丰富,“非遗”传承更有赖民间力量的支持。在宁海县,通过职业教育拯救“非遗”,至今已走过了八个年头。
泥金彩漆:职业“漆匠”闯市场
2007年下半年,经宁海县文广局牵线,宁海县第一职业中学与宁波东方艺术品有限公司联手创办泥金彩漆培训班,聘请该公司的两位泥金彩漆传人来校授艺,开始了“非遗”商业化传承的尝试。
泥金彩漆是宁波“三金一嵌”传统工艺之一,曾广泛应用于日用家具的制作中,“它有二十多道手工工序,做一件成品要3个月。”传承人黄才良年轻时跟着师傅做过泥金彩漆,2002年他与另一位传承人陈龙重拾旧艺。
一职高校长应龙泉把黄、陈两位传承人请进工艺美术班的课堂,向十多个学生传授技艺,到第四年,再把冒尖的苗子送进作坊实习。去年下半年,第一批4位新传人“出山”,在东方艺术品有限公司制作泥金彩漆工艺品。据黄良才说,他们制作的工艺品远销日本,供不应求。现在,黄、陈两位传人开始把新一批学生带进作坊学习工艺,四年后,在这些年轻人中又将出现新的传人。
舞狮舞龙队:校园传承“流动站”
“泥金彩漆”因其商业价值取得市场成功,但对于大多数“非遗”项目而言,这种成功难以效仿。宁海县文广局赖其浓科长强调,宁海的“非遗”保护模式并非只有一种,“比如宁海的舞狮舞龙,就采取了校园流动传承的方式。”
宁海一职高传承舞狮舞龙始于2002年,当时,学校请传承人每周三下午来教学生。据舞狮传承人陈昌福介绍,现在一职高的舞狮队由三个年级约20名学生组成,每年他都要从20多个报名的男生中选出合适人选补充进舞狮班,以弥补毕业生离去的空缺。
如今一职高的舞狮舞龙队一年在宁海城乡登台演出十余场,有时还到宁波市区献艺。“县里、学校里都有一定的补贴,但激励学生的,主要还是个人兴趣和登台演出的成就感。”据一位老师介绍,不少学生毕业后,在大学里也参加舞狮舞龙队,继续着他们的“非遗”演出。
布袋木偶戏:融入日常教学
最近,应龙泉一直在和94岁的宁海布袋木偶戏传承人周瑞德联系,希望把他请来,给幼儿师范专业的学生讲课。
周瑞德的外孙女章亚萍说,但凡有人要看老人的木偶戏,他总是支撑起舞台表演,不知疲倦。“不过老人家一直担心这门艺术后继无人,”章亚萍解释,“这门手艺从道具到脚本到表演都由一人完成,所以要培养一个传人很困难。”
现在,一职高想到了一个变通的办法:结合专业需求进行部分地传承。即把布袋木偶戏中道具制作部分和脚本编写部分抽离出来,让幼师专业的学生学习。“至于完整的传承,只有等老先生在学校发现苗子后再说了。”应龙泉表示,这种将“非遗”融入日常教学的尝试,是为了在更大范围内尽可能地保护“非遗”。
对此,宁海县文广局赖其浓称,职业教育与保护“非遗”结合,有优势也有局限,只有举全社会之力共同参与,才能让这些民间文化瑰宝的传承走向良性循环。
宁波日报见习记者余方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