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26日~31日,余姚将迎来第二届国际河姆渡文化节。记者昨天从文化节组委会了解到,被誉为“第二河姆渡”的田螺山遗址发掘的最新成果将在文化节期间举办的河姆渡文化国际学术论坛上首次向世界公布。
和河姆渡一样古老的文明
田螺山遗址在河姆渡遗址直线距离7公里处。目前,中国考古界普遍认同“河姆渡文化出现在5500~7000年前”。经过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河姆渡遗址博物馆专家核实,田螺山遗址初步确定为距今6500多年,与河姆渡遗址基本属于同时代。
据考古专家介绍,田螺山先民建造房屋先挖坑、后立柱,许多柱坑底部垫有石块和木板,最多的垫了6块,这是中国古建筑中普遍应用的“柱础”的鼻祖。在遗址中,发现了多处排列整齐、被削砍成方形的木柱,最大的直径40厘米,应是栏杆式建筑的重要构件。这些正方木柱和木板,体现出以挖坑、垫板、立柱为特征的南方建筑特色。同时也说明,早在6500年前,先民已掌握深挖土坑的技术,并总结出重力与承重力关系的经验。专家们还判断,在村落西北方应有类似“古埠头”的建筑,因为当时该地地形以湖泊、沼泽为主。
先民用的:史前最大陶瓮
先民吃的:鲸鱼和金枪鱼
在发现的陶器、石器和木器中,很大部分种类与河姆渡遗址类似,但也有不少是河姆渡遗址中见不到的“宝贝”,有刻画着人脸的陶支脚、大象头部形态的陶塑。最神奇的是一件造型特异的夹炭黑陶器,它的上部呈龟背形,中脊呈人字形鼓起,有众多花朵状组合装饰图案,表面还刻有猪形动物图案。此外,还挖掘复原了一件90多厘米高的超大型双耳深腹夹炭陶瓮,堪称浙江史前文化之最。
遗址中还出土了为数众多的骨器、石器,其中供狩猎用的箭镞就有200多件,还有经过改进工艺加工出来的精巧的石斧和石锛。发掘出的石器中,有相当数量是用材较好的、具有形态、质地或色泽美感的各种人体装饰品,如穿孔牙饰、角饰、玉石珠、玦等。这些骨器、石器不但代表着当时农业发展水平和产业特色,还可从中看到数千年前先民的文化艺术生活。
有趣的是,从出土文物中,可以看出我们的先民“消费能力”非常惊人,其中居然有成人大腿粗的鲸鱼肋骨,体形大于人类的来自热带海洋的金枪鱼骨,许多动物残骸上可以看到先民在食用后,还把有用的部分加工剥离的切削痕迹。
2002年初,余姚三七市镇相岙村一家个体企业在田螺山北麓建造厂房挖掘水井的过程中,发现大量文物,由此开始,田螺山遗址撩开了神秘的面纱。
模拟考古亲密接触新文物
田螺山遗址现场馆副馆长黄建华说,田螺山遗址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河姆渡文化中地面环境保存最好、地下遗存相对完整的一处史前村落遗址,被誉为“第二河姆渡”。
为了更好地发掘和保护,2007年,余姚市政府出资1500万元在田螺山遗址发掘现场建立了“现场发掘馆”。2008年5月1日起,田螺山遗址现场馆推出了模拟考古活动,参观者不仅能观看陈列的文物,还可以现场观看遗迹和遗物的出土过程,更能通过模拟考古活动进行亲身体验。
据介绍,在文化节期间的河姆渡文化国际学术论坛上,田螺山遗址发掘的最新成果将首次公布,并在“现场发掘馆”中展示。
央视将做专题节目
名家纵论河姆渡文化
除了公布这一最新成果外,第二届国际河姆渡文化节期间,还将举办中国河姆渡稻作科技进步奖评选颁奖、世界建筑艺术与低碳生活论坛等主体活动。反映河姆渡文化的动画片《麦圈可可远古大冒险》、河姆渡文化动漫连环画《麦圈可可河姆渡历险记》将在文化节期间首发。目前,世界建筑艺术与低碳生活论坛已邀请到国际建筑协会官员、鸟巢及世博中国馆的设计师参加,余秋雨将在论坛上作主题报告。纪连海、钱文忠、王立群等近十位百家讲坛名家将受邀纵论河姆渡文化,这些名家的讲演有望在央视科教频道《品读城市——余姚》节目中播出。另外,从4月份开始,主办方还将陆续推出海峡两岸百团万人河姆渡寻根游等活动,台湾游客将包机来余姚踏上寻根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