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余个外出工作日、全国17个省市、10多万公里打假里程、查封80余个制假售假窝点、查扣2万余件假冒侵权商品……如果说具体数字最能够说明实际问题,那么“得力”打假人2010年打假“保牌”过程中所经历的艰辛和取得的成绩已随着一组组数据跃然于纸上。
“打假不容易,既要做空中飞人,也要当陆上行者,有时还要面对一定的危险,但只要能够拿回公司的市场份额,保住‘得力’这块牌子,这一切就值!”回顾自己的打假经历,得力集团法务部经理如是说。
假货“抢”走3个亿
从2004年开始,得力集团在国内文化用品市场上陆续发现侵犯“得力”商标的假冒伪劣产品,随着“得力”商标知名度的提升,品牌影响力的逐步扩大,假冒产品蔓延很快。尤其是2010年公司斥巨资在央视、东方卫视等多家媒体启动广告计划后,市场上的假冒侵权行为出现了一个新的“高峰”。如今,已被发现的“得力”侵权商品涉及得力集团六大类产品,制售假区域涉及河南、河北、广东、江苏、北京、上海等23个省市,仅2010年,假冒侵权产品给得力集团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就高达3个亿。
一年打假经费超700万
假冒侵权现象点多、面广、单个量又少,大大提高了公司打假的成本。“得力”将自家品牌的这一特性称之为“易病体质”,把假冒侵权现象定位为公司发展中存在的一种“慢性病”,认为对这种“慢性病”的治疗必须持续不断,打假工作必须常抓不懈。2009年4月,公司成立了知识产权办公室,由集团总经理亲自挂帅,负责公司打假保牌工作,每年花费在打假上的费用不下700万元。
当被问到公司管理层如何看待这笔巨额的打假费用时,得力集团总经理娄甫安给出了这样一个答复:“十年创牌,品牌得来不易,是公司多年来积攒的诚信声誉,是公司依赖发展的无形财富;百年保牌,打假保牌关乎企业长远,要站在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去看待这个问题,相比一个企业的未来而言,这笔费用不算多,只要能保住并发展好‘得力’的品牌,那就是值得的。”
关键是提高造假者的成本
“打假是个体力活,更是个技术活。”如今,得力集团知识产权办公室的调查专员已由原来的4人增加到10人,全国各地的38个分公司,60余名信息联络员成为得力集团散布于打假前沿阵地的观察哨和侦察兵。与此同时,公司也积极和当地政府部门建立联系,合力打假提升工作成效。今年3月,得力集团已经通过申请工商总局发文,在全国范围内产生“得力”品牌保护的合力,将“得力”打假的声势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对于打假,“得力”有着自己的独特理解:打假的关键是要在整体上提高造假者的成本,无论是经济上的,或是法律上的。只有让制假者感觉到制假不但没钱赚反而还得赔钱甚至赔了自由,那么才能从根本上杜绝假货。在企业自主打假的道路上,“得力”必将勇往直前。通讯员俞仲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