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科教·卫生
宁波海曙新城中医会馆 挂号处排起长队
稿源: 宁波晚报  | 2011-03-31 15:31:42

大厅挂号排队场面

中医会馆门面

  去年年底,国务院转发了六部委《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意见》。随后不久,海曙区卫生局便主持召开了辖区内民营医疗机构负责人座谈会议,在这个会议上宁波海曙新城中医会馆引起了与会所有人的关注。听说该会馆现已定性为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并纳入了医保定点医疗机构范围,馆内汇集了许多德高望众的名老中医,带着好奇的心理,笔者曾于今年年初走进中医会馆,面对面地接触了会馆的负责人、老中医和前来就医的患者,通过他们,笔者对这个以会馆形式命名的医疗单位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并以《新城中医会馆,顺应潮流而生》为题作了报道。时隔数月,正值春花烂漫之际,会馆现在的运营情况又如何了呢?于是笔者再次走进了宁波海曙新城中医会馆。

  挂号处排起了一条条长龙

  这是一个风和日丽、艳阳高照的日子。当笔者来到位于环城西路联南社区东大门旁的新城中医会馆时,恰好是早晨7点整。可能是由于周末的原因,大街上没有平时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的热闹场面,但在中医会馆笔者却看到了另外一种景象。大门外早已聚集了许多前来寻医求诊的患者,门厅内挂号收费处的人群更是熙熙攘攘,但见四个挂号窗口前均排成了一字长龙,每个都有20多米长。据工作人员介绍,目前会馆每天的接诊能力为700人次左右,而实际上每天前来求诊的患者在1000人次左右,最高峰时甚至突破了1500人次。不仅如此,许多患者为了能在这里看上病,往往是起早摸黑前来排队,有的甚至头天晚上就等在那里,说在这里看病挂号“一票难求”一点也不过分。俗话说:“窥一斑可见全豹,落一叶可知秋。”这么多人早早地排队挂号,足以说明会馆不仅打开了工作局面,并且已经得到了广大患者的一致认同。事实雄辩地说明,民营资本兴办医疗机构不仅可行,而且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采访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医会馆为了优化服务,缓解广大患者挂号难的问题,正加班加点改造扩大挂号收费大厅,到时可以再增加3个收费窗口,预计能提高50%的挂号收费速度,基本解决患者长时间排队挂号付费的问题。

  这里有许多不一样的地方

  拿中医会馆和其他医疗机构相比较,总的感觉是:“说不一样,其实都一样;说一样,其实并不完全一样。”一样的地方是:会馆也是医疗机构,同样是治病救人的场所,这与其他医院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不一样的地方是:新城中医会馆兴办的初衷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弘扬中医文化,为了发挥名老中医的余热。当初行政主管部门在关于会馆成立的批文中,将其定性为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且明确界定,新城中医会馆负有开设中医药博物博览、定期举办中医学术讲座及对市民开展中医药健康宣教的职能。就是说,新城中医会馆经营活动只是其一,除此之外,还承担着弘扬中医文化、促进民众健康的社会责任。

  正因为如此,在新城中医会馆,你可以看到在其他医疗场所看不到的东西。一是设有健康大讲堂,讲堂位于会馆二楼,面积可容纳近百人,在这里专家会定期举办学术研讨活动或免费向广大市民举办健康讲座。采访时恰巧宁波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医科专业组在这里举办题为《警惕睡梦中的杀手》的专题讲座,这次活动是专门为宣传第十二个“世界睡眠日”而举办的。笔者看到许多市民早早地就来到会场,整个讲堂座无虚席,讲者认真,听者专注,许多市民散场后赞不绝口,纷纷要求中医会馆今后多开展类似的活动;二是开辟宣教长廊,目前会馆场地虽然有限,但这里的主人却动足了脑筋,他们利用古色古香的装修,巧妙设计,将厅堂和过道均布置成宣教的阵地,来到这里,有意无意之间你就会接受一次中医文化和常识的教育,既能看病又能学到相应知识,两全其美;三是展示药物标本,为了普及中药材常识,会馆别具匠心,将临街外立面墙体用玻璃做成橱窗,然后将几百种中药材面向社会公开展示,用最直观形象的方式,向广大民众宣传中药基础知识,实现在潜移默化中宣传中医、推广中医的目的。

  这里因老中医而闻名

  对于会馆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火爆的就医形势,会馆负责人的解释是:大环境加小气候的双重作用。所谓大环境,一方面是随着中医文化的发扬光大、中医临床的普及推广,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对中医加深了了解,许多人认同并且逐步接纳中医,而一些慢性病患者、中老年人群、注重养生保健的群体,甚至更倾向于中医的综合调理理论;另一方面是去年年底国务院转发了六部委关于《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意见》,这个文件的出台等于给民办医疗机构正了名,大大提高了民办医疗机构的社会信用度。所谓小气候就是:会馆别具一格的装修,营造了庄重、温馨的就医环境;会馆精良齐全的设备,具备了一流的就医条件;会馆细致入微的服务,拉近了与患者之间的距离;会馆货真价实的药材,赢得了患者的信赖。

  他们说的这些都对,试想如果没有这些大环境和小气候的双重作用,会馆的确难有如今火爆的就医形势。但笔者经过调查后认为,除了这些外因和内因之外,还有一个关键性因素直接导致了患者云集的局面,那就是现在会馆会聚了甬城许多久负盛名的名老中医。比如国家级名老中医黄志强、叶海,还有张谟瑞、宋泽军、励桂虹、贝时英、张子久、张子才、黄根良、周惠耕、朱志明、柳鸿志、沈心伟、冯孝甫、裘一秋、杨敏等40多位名医,均以不同形式效力于中医会馆,他们的加盟就好比一张张金字招牌,迅速扩大了中医会馆的社会知名度。现在在甬城,“找专家,到新城”已经广为流传。“专家资格老、名气大”是新城中医会馆最大的特色,正是这张无形的名片,吸引了很多慕名而来的患者。

  笔者在一楼大厅挂号处随机进行了采访。其中一位赵姓中年男人告诉笔者,他是一家民营企业的老板,由于生意做得大,所以工作压力也大,近两三年来常常感到腰酸背痛头发晕,睡眠质量越来越差,食欲明显下降,记忆力也大不如从前了。为此他感到十分苦恼,曾多次到不同的医院检查治疗过,可以说什么招都使上了,可就是不见明显的效果。最近一个朋友介绍说,新城会馆的黄志强老中医有几十年临床经验,特别擅长治疑难杂症,所以今天他把所有的事情都推掉了,早上5点半就赶到了这里,就是专门请黄老帮他把把脉的。而另一位30多岁的张姓少妇则是专门冲着宋氏妇科的传人宋泽军而来的,她说自己在某公司做高管,由于忙于事业几年前才结婚,结婚后就想要一个孩子,可不知什么原因一直没有怀孕,去年和爱人去医院进行了检查,确认是女方的原因后也进行了治疗,但快一年了还是不见动静,她听不少姐妹说,宋医生是宋氏妇科的传人,专治妇女不孕不育症,临床经验非常丰富,所以今天特意来找宋大夫帮她治治。

  笔者问了不下二十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得知某老中医在这里,然后慕名而来的,正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听老中医是怎么说的

  新城中医会馆凭什么吸引来了这么多名老中医?这是笔者又一个感到好奇的地方。带着这个问题,笔者请教了好几位老中医。

  黄志强,主任中医师,宁波市第一医院原院长,1996年被评为浙江省名中医,2003年又被评为国家级名中医,对肝炎、肝硬化、中风、偏瘫和肿瘤等有独特的疗法和临床经验。退休后,他仍担任宁波大学医学院教授、宁波灵塔医院名誉院长、宁波中医协会副会长等职。对黄老来说,虽然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了,可依然十分忙碌,按理说他是没有时间和精力再出来坐诊的。黄老说,他来新城中医会馆有两个原因:一是自己毕生致力于中医内科的研究和临床实践,对许多疑难杂症治疗起来得心应手,一身医术不用来治病救人,总感到有失医德;另外几十年风风雨雨,使自己对中医产生了割舍不掉的感情,心里实在放不下中医事业。恰好新城中医会馆搭建了这个平台,在这里可以继续发挥余热,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真正感到老有所乐。二是精诚所致,金石为开,黄老在很多年以前就认识了彩虹公司的李总,对他的为人、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一直非常欣赏,两人可以说是莫逆之交,“当初他提出请我帮他办医疗机构,我考虑到精力问题并没有同意,后来他多次登门拜访,一个局外人对中医事业如此执着,真的感动了我,我不好意思不来,现在来这里虽然会苦一点累一点,但我认为这样做值得。”

  国家级名老中医,主任中医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宁波市中医院原副院长,现任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浙江名中医研究院研究员的叶海老中医,则从另一个角度讲述了他来中医会馆的原因。叶老说,中医在我国有几千年的发展史,中医讲究辨证施治,综合调理,如果说西医能治标的话,中医则能标本兼治。打个比喻,中医治病就好像治水,是以疏为主、以调为主、顺其自然,因此中医治病更加符合人体的生理规律。但是现实生活中,中医的妙用并不为大多数人所了解,甚至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中医是治疗慢性病的,是“慢郎中”。其实这是一个误区,事实上具有一定临床经验的绝大多数中医,不仅能治慢性病,对急性病和许多疑难杂症也能治疗。比如新城中医会馆就兼设了西医内科、泌尿外科和检验科,下一步还打算推出B超检查项目,中医在原科室基础上,最近又增设了中医儿科和中医骨科。设了这些科室,表明就能看这些病,这是毫无疑问的。现在的问题是怎样使老百姓进一步了解中医,因此中医文化和理论的推广普及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而又任重道远,“我之所以应李总之邀来中医会馆,就是想借助中医会馆这个平台,进一步宣传和普及中医,使自己的有生之年活得更有意义一些。”

  笔者还分别和贝时英、宋泽军、张谟瑞等老中医进行了交谈。尽管大家的说法不一,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中医事业在支撑着他们,换句话说是中医事业把他们凝聚到了一起,他们都把会馆看成中医的娘家,在这里他们能够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和价值。

  展望明天更加振奋人心

  作为民办医疗机构,在短短几年时间内,能够发展到今天这种如火如荼的地步,无疑是成功的也是难能可贵的,他们有理由为此骄傲和自豪。可当笔者接触到会馆的决策者时,却听到了更加理性的声音。

  李桂德董事长说,会馆看起来红红火火,可实际上面临的形势是:“困难和希望同在;机遇和挑战并存”。困难和挑战是,规模小远远不能满足患者的需要;经验不足,离规范化要求尚有距离;医务人员有缺口,年龄存在断层现象;平均处方额与医保单处方定额严重偏离;来自行业自身的压力和竞争等。机遇和希望是,国家鼓励民间资本举办医疗机构,这有助于提高民间医疗机构的社会公信力,有助于会馆与其他医疗机构公平竞争,目前会馆已经引进了一批名老中医并积累了好几年的办医经验。李董欣喜地告诉笔者,根据会馆的运营情况,结合所面临的形势,现在公司已经决定继续加大会馆发展的步伐,今年内要将其规模在原有基础上再扩大一倍,与此同时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硬件设施投入的力度、规范管理和优质服务的力度。总之要在今年一年里,努力使会馆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

  听了上述介绍,笔者不能不佩服会馆决策者对形势的准确把握和判断,不能不佩服他拼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让我们衷心祝愿他们的蓝图能成真,希望年底再相会时,一个崭新的中医会馆,昂扬展现在甬城人民面前。

【编辑: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