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清明节是先悲后喜的节日 可以过得更丰富多彩
稿源: 宁波晚报  | 2011-04-02 09:46:05

清明明节,市民外出扫墓踏春。

  近日,网友“义和大盗”为清明是否回家扫墓而烦恼。他在宁波一论坛发帖:清明节除了扫墓,就不能干点别的?在不少人的印象中,清明节就是一个“祭扫”的节日。但事实上,清明节是一个复合节日,除了扫墓祭祖,清明节还囊括了许多别的含义。

  清明节,还有别的过法吗?

  带着这个疑问,记者昨天采访了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专家、宁波工程学院人文学院院长吴廷玉教授。他的观点是:清明节完全可以过得更丰富。

  清明是一个先悲后喜的节日

  “清明节是一个生者与死者沟通、先悲后喜的节日。”吴廷玉说,现在不少人认为清明节只是祭祀、上坟等比较“灰色”的活动。

  其实,这里存在一个认知的误区。吴廷玉研究认为,清明节包含了3个节日汇聚在一起的系列民俗文化,是一个典型的复合节。这3个节日分别是我国最大的纪念节日之一寒食节、最大的祭祀节日之一清明节和最大的娱乐节日之一踏春节。

  寒食节是清明节前一二日。“宁波人清明吃青团源于寒食节。”吴廷玉说,但是现在,很多人都只知清明不知寒食。在古时候,这天禁火、冷食,又称“冷节”、“禁烟节”。民间传说,寒食是为了纪念春秋时的介子推被火焚于绵山,晋文公下令禁火。在后来节日的演变过程中,寒食节逐渐地融入了清明。

  到了清明节当天,除了扫墓,还有就是踏春。踏春节的由来,和寒食、清明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寒食、清明之后,吃了冷食加上哀思,在古代认为是伤身,就需要以踏春来锻炼身体、愉悦心情。”吴廷玉认为,从古时候的传统来讲,清明节也不是单纯的悲伤缅怀,而是蕴含着喜悦和对快乐生活的憧憬。

  戴柳思青,清明可以过得更有传统味道

  老底子的宁波人在清明时节兴盛“戴柳”,宁波老话里就有句“清明戴杨柳,下世有娘舅”。旧时,各家的门窗都要挂杨柳,妇女头发上簪柳梢,还要给小孩编个柳圈戴着,寓意“思青(亲)”。

  插柳枝是清明扫墓的一项重要活动,因此清明节还是古时候的“植树节”。小孩子头上的柳圈戴过后,要取下来插在河边,插得越多,长得越好,就代表着栽下柳枝的家庭活得多,活得好。“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等民间谚语是最好的佐证。

  吴廷玉从古籍上考证,在旧时,清明节还有射柳、蹴鞠(古代足球)、拔河、风筝、秋千等多种民俗活动。旧时在西湖边上,因为放风筝和荡秋千的人太多,甚至成为了一个产业,有诗词用“四野如市”来形容当时的场景。在宁波的一些地方,至今依然保留着清明节时放风筝的习惯。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编辑: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