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科教·卫生
南昌起义英雄墙上有阿拉宁波人的名字
稿源: 东南商报  | 2011-04-04 10:04:52

  宁波与南昌两地少先队员同在革命先辈铜像前举起右手,重温中国少年先锋队誓词。

  记者 卢科霞/文 刘波/摄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成为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10月,井冈山点燃“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4月1日~3日,由东南商报、团市委、市关工委等单位发起的寻访“红歌唱响的地方”新闻采风活动进行了第二站寻访,目的地为南昌、井冈山。由革命先辈后人、商报记者、党员、青年志愿者、少先队员等组成的探访队一行14人来到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并在英雄墙上找到了宁波人的名字。随后,探访队员登上井冈山,在毛主席故居前种下一棵竹柏。

  宁波、南昌青少年共祭革命先烈

  1927年8月1日凌晨,清脆的枪声划过南昌城的夜空,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和创立革命军队,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打响。8月1日,也成为中国工农红军和后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

  4月1日,探访队员来到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追寻那段惊心动魄的红色历史。

  南昌起义军中,精英荟萃,将星闪耀。从这里,走出了周恩来等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走出了朱德、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聂荣臻等6位共和国元帅,以及粟裕、陈赓、许光达等3位大将,还有4位上将、7位中将和6位少将。

  他们的铜像,摆放在纪念馆广场内。宁波的青年志愿者、少先队员和南昌的青年志愿者、少先队员一起默哀,向铜像献上了菊花,祭奠革命先烈。

  然后,两地的少先队员们举起右手,重温中国少年先锋队誓词。

  宁波少先队总辅导员张澄波说:“纪念馆虽然在闹市区,但馆内却是那样的庄严肃穆,走到这里,我们都心存感恩,感谢英雄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

  江西大旅社见证“英雄城”变迁

  随后,探访队员走进当年起义总指挥部旧址江西大旅社,记者注意到,时钟的指针停留在凌晨2时,日历上显示的仍是“1927年8月1日”,账房台面上的牌子,写明“客满”。

  这是一栋中西合璧的4层大楼,1923年落成时,是南昌城内最豪华的宾馆。1927年7月26日,起义军将整个旅社租下,作为总指挥部。二楼,是周恩来和林伯渠等人的办公室。室内,一尘不染,桌上的茶具摆放整齐,老式电话放在墙边小桌上,仿佛主人刚离开。

  队员们站在旅社拱门前四望,如今的中山路,已变成喧闹的商业街。江西团省委的同志告诉记者,中山路是南昌人的“衣橱”,中外品牌的服饰专卖店都可以寻到,包括宁波的雅戈尔、罗蒙、太平鸟等等。

  而“英雄城”南昌,正加紧造地铁和整治城市环境,南昌未来的目标,是建设成为一座现代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文明花园英雄城市。

  江西大旅社,作为当年英雄壮举的策动地和指挥部,将继续见证南昌的新气象。

  红色圣地寻故事

  英雄墙上有阿拉宁波人的名字

  在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里,有一面墙上刻着起义参加者名录,被称为“英雄墙”。南昌起义参加者2万多人,但知道名字的只有800多人。

  革命先烈后人竺松民先生,带着我们寻找当年宁波战士留下的历史印记。大家对着纪念墙仔细地寻找,“找到了,找到了。”我们看到了那闪耀的名字:柴水香、裘古怀。其实,还有两名宁波参加者的名字没被刻上去——竺扬、俞佩钦。

  竺松民先生是竺扬的孙子,今年54岁,他拿出精心准备的材料,向大家讲起了当年那四位英雄的故事。

  俞佩钦:

  在会昌城战斗中牺牲

  1927年7月,奉化人竺扬、俞佩钦和鄞州工人党员柴水香加入贺龙领导的20军3师教导团,从武汉东征到江西南昌,参加南昌起义。

  竺扬,1910年4月生于奉化江口竺家村,16岁参加了青年团。俞佩钦,1906年生于奉化大桥镇,21岁参加青年团。柴水香,又名陈文杰,1903年出生,19岁进宁波华泰绸织厂当工人,1926年入党。

  据当年竺扬回忆:“南昌起义时,我们教导团枪支匮乏,新兵都没有武器。8月1日凌晨,我们隐蔽在一所学校里,凌晨2时,得到命令,只要枪声一响,就齐声喊冲锋,冲上阵地喊口号,作政治宣传,敦促敌军投降,缴到枪支后,武装自己,冲向前线与敌作战。教导团大部分是学生、工人、农民,一部分是武汉、鄂城、大冶等地的工人武装纠察队,虽然缺乏军事知识,但政治素质好,作战很勇敢。”

  南昌起义胜利后,教导团重新进行了编制,武器也进行了调整,几天后部队开始南征,目标是占领广东,再举北伐。为适应战斗需要,竺扬和战友们一边行军一边学习军事知识,还听过周恩来、恽代英作的报告。

  8月下旬,起义部队继续南下到会昌。竺扬和战友俞佩钦在会昌城一条巷子里坚持战斗,子弹在身边乱飞,竺扬亲眼目睹战友俞佩钦中弹牺牲,他自己的脚踝也被子弹击中负伤。

  竺扬:

  养伤后再次走向革命

  起义部队连续行军,竺扬得不到治疗,伤口一直没有愈合,在涉过一条有腐尸的小河时,伤口感染。随后又几次与敌军激战,部队大部被打散,一起在武汉参军的宁波同乡柴水香失散了。

  竺扬在农村流动了10天,因伤口发炎,病倒在一个破庙里,第三天才被兄弟部队发现,一位连长派医生给竺扬简单医治,次日派人把竺扬送到汕头红十字医院。熬过10多天的剧痛后,竺扬给家里写信,才由兄弟竺一平赴汕头接回。

  竺扬负伤回家乡后,奉化仍然是白色恐怖笼罩,他又离开家乡,走向新的革命历程。上世纪30年代,竺扬为重建宁波党组织作出重要贡献,曾任中共浙东特委委员、奉化县委书记、鄞县县委书记等职务,1974年,以上海市局级干部身份离休,1994年4月在上海病故。

  柴水香就义前高呼:

  我们红军是杀不完的

  南昌起义后,与竺扬失散后的柴水香,在攻占潮州战斗中,失利被俘,随即设法逃出敌营,沿途乞讨,返回宁波。后来受党派遣,于1930年初前往浙南组织农民武装。他行军打仗经常把草鞋笠帽让给战士,自己光着脚爬山越岭,战士和群众都亲切地称他为“赤脚大仙”。

  3月,他率部攻占缙云县城。9月初,袭击永嘉瓯渠。因患病留在上董养病,遭叛徒出卖,陷入敌手。敌人动用刑具逼供,他没有给敌人半句口供。9月21日,被绑赴温州松台山,沿途高呼:“杀了我一个人不要紧,会有人替我报仇的。我们红军是杀不完的。”临刑前,再次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英勇就义。

  敌人割下他的头颅,悬挂在温州城头示众。入夜,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分别掩埋了他的头颅和躯体。新中国成立后,遗体得以合拢安葬于温州翠微公墓。

  裘古怀留下遗书:

  胜利时不要忘记我们

  “原来宁波方面一直以为参加南昌起义的宁波人就是当年一起去的那三人。直到上世纪80年代,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打电话来问我爷爷,奉化是不是还有一位叫裘古怀的烈士,这才知道当年有四位宁波人参加了南昌起义。”竺松民说。

  裘古怀,1905年2月出生于松岙乡大埠村。1920年,16岁的裘古怀以第一名成绩考入宁波省立第四师范。1925年11月,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政治科,1926年上半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同年7月,国民革命军从广州出师北伐,裘古怀先是在总政治部,后在叶挺的独立团做宣传工作,参加过著名的汀泗桥、贺胜桥、武昌城等战役,作战勇猛、被誉为“虎胆英雄”。

  1927年3月,叶挺就任北伐军11军24师师长,裘古怀任该师政治部宣传科长。该年8月1日,参加了南昌起义。9月底,起义军到达广东的潮州、汕头时,在战斗中裘古怀不幸中弹负伤,昏倒在地,待他醒来,只见尸体遍地,已找不到部队。他忍着腿部剧痛,咬牙爬行到一块甘蔗地里隐蔽,三四天后,幸有一位40多岁农民相助,把他扮成国民党部队伤兵,送进附近伤兵医院,经过10天治疗,伤口有所好转,弹片尚未取出,因发觉医院有人已开始对他怀疑,急忙深夜离开,得到汕头至上海的船票,才脱离险境。

  1929年1月,任共青团浙江省委代理书记的裘古怀,不幸被捕,1930年8月在杭州英勇就义,年仅26岁。

  裘古怀就义前留下一封遗书,里面有这样一段话:“我满意我为真理而死!遗憾的是自己过去的工作做得太少,想补救已经来不及了。在监狱里,看到每一个同志在就义时都没有任何一点惧怕,他们差不多都是像去完成工作一样跨出牢笼的,他们没有玷污过我们伟大的党、光荣的党。现在我还未死,我要说出我心中最后的几句话,这就是希望党要百倍地扩大工农红军;血的经验证明,没有强大的武装,要想革命成功,实在是不可能的,同志们,壮大我们的革命武装力量争取胜利吧!胜利的时候,请你们不要忘记我们!”

【编辑:吕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