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仲安老人指着旧藤篮说,这是群众为革命者送饭的藤篮。
浙东四明山是全国十九块红色革命根据地之一,四明山第一党支部纪念室就深藏在巍峨四明山的一处四合院里,这是四明山第一个党支部,记录着革命火种在红色的土地上生根发芽,为全国抗日之火助燃添薪的一曲曲赞歌。
“四明山第一党支部,1939年5月成立于余姚大岚镇柿林村,如今已有72年了”。今年84岁的沈仲安老人在小村里德高望重,曾任鄞江、章水区委书记,他本人在柿林村长大,亲眼见证了四明山第一党支部的发展过程,他的哥哥就是一名革命烈士。在一个寂静的夜晚,老人目光深邃,向记者回忆起了72年前的那段峥嵘岁月。
当战争的硝烟刚刚泛起,革命的种子就在有“丹山赤水”之称的柿林萌芽。1938年夏,中共余姚县工委书记陈小平派郭静唐与柿林村进步青年沈功钿取得联系,让刚从延安“抗大”学成回来的共产党人楼明山以教书为名到柿林村开展活动,秘密宣传革命道理,在进步青年中发展党员。沈功钿是柿林村里最早发展的中共党员。为广泛发动群众,掀起抗日救亡运动,1939年5月,时任山区特派员的朱之光与谢汝昌秘密来到柿林,在村对面的鹰窠斗山上主持成立了四明山区最早的党支部——中共峙岭(柿林)村支部。由沈功钿任书记,到年底支部共有党员12名。到1943年8月,中共在四明山区建起了34个党支部,发展党员182名。
沈仲安老人回忆,中共峙岭党支部在村里做的主要事情有:发动群众二五减租,茶农运动和办夜校。当年他还在读小学,学生们每天放学后,都要集中在村里的大堂前,学习革命歌曲,很多村民都去听歌,看文明戏。“奋斗抵抗,奋斗抵抗,中华民族不会灭亡。国难当头,国难当头,不分党派齐奋斗……”当年教的红歌,如今已时隔几十年,老人还能一字不漏地哼出来。
1939年5月,宁绍特委书记杨思一同志来到余姚大岚山上,他与朱之光同志商议策划,提出了“压低粮价,提高茶价”的口号,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茶农运动。
四明山第一党支部纪念室里,陈列着后人收集起来的旧实物,老照片,以及当年革命同志的作战用品和生活用品。有他们穿过的布衣、草鞋、蓑衣,用过的眼镜、钢笔、皮带、饭桶、茶壶、青瓷大碗。还有日军轰炸后残留的炮弹头,布袋做的联络通讯录等。一只群众为革命者送饭的旧藤篮,更是记录了一段民拥军的往事,村里至今流传着两篮馒头、回马亭、飞石崖等一个个烽火故事。
沈仲安老人说:“当年革命者吃住在深山老林,毛竹做床,石头为凳,下过雪后走路怕被敌人发现,倒走着用毛竹拖掉脚印。革命很艰苦,但是他们很乐观。”当时流传下来一首小诗:“深山密林‘小公馆’,‘金毯’铺顶‘银条’围四边,‘不动椅子’‘自动桌’,囫囵眠床‘沙发垫’,长年不断自来水,煮饭做菜不冒烟,只为革命做神仙”。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领导四明人民,积极投身救亡运动,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并不断壮大新生力量。指战员和当地群众凝聚一心,与日伪进行了数百次不屈不挠的战斗,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创建了浙东四明山抗日武装革命根据地。在柿林村里,还发生过大东岗战斗(三五支队打国民党),1943年8月13日蜻蜓岗战斗(三五支队打伪县政府),1943年12月柿林村伏击战(打八十八团),1949年9月柿林、大岚民兵、梁弄区中队(打国民党残余部队700余人),1943年7月大岚歼灭战。
抗日战争胜利后,浙东新四军奉命北撤,坚持在四明山工作的游击队员,又开展游击战争,涌现出许多红色的堡垒村,红色堡垒户。直到1949年8月,大岚500多名民兵向匪窝点嵊、奉、余边境东坑、东家岩、梨州进攻,宁波军分区与绍兴军分区派兵接应,经过13个日日夜夜包围搜捕,最终把匪首俘虏。从此,宣告盘踞在四明山的国民党残余匪徒彻底消灭,四明山人民饱受战争灾难的痛苦历史结束了。
在那些惊心动魄的战斗中,许多革命者壮烈牺牲了,大岚烈士墓如今屹立在青山之畔,永远记着这些英名。
革命先烈在四明山用热血和青春铸就了一个激情飞扬的红色年代。“夜深忽梦壮年事,丹山赤水留忠魂。”朱之光在后来的回忆录中写到了这段历史。记者沈莉萍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