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外媒
浙江慈溪首创"和谐促进会" 外地人参与社会管理
稿源: 人民日报  | 2011-04-08 14:11:05

  浙江慈溪首创“和谐促进会”,新老居民共管一家事

  “外地人”如何融入城市

  参与嘉宾

  吴影:慈溪市坎墩街道五塘新村新村民、和谐促进会会员

  应调依:慈溪市坎墩街道五塘新村村民

  胡华南:慈溪市坎墩街道五塘新村党总支书记、和谐促进会会长

  吴有水:慈溪市坎墩街道五塘新村和谐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励冠军:慈溪市暂住人口服务管理局副局长

  周红云:中央编译局社会创新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新闻故事

  一个和煦的春日午后,记者来到浙江慈溪坎墩街道五塘新村,村民应调依老人坐在楼前,见有客人,一位年轻妇女忙从屋里搬出椅子。从熟络程度看,还以为是老人的孙女,一问才知道,她叫吴影,只是老人的房客,在附近一家打火机加工基地上班。应调依家像她这样的房客有40来人。

  浙江慈溪坎墩街道五塘新村户籍人口只有650人,但由于毗邻工业区,暂住人口有2800多人。以前,本地村民与外来人口彼此少有交往,一遇摩擦需要调解,“外地人”对当地村干部的不信任就成了问题。此外,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文娱活动、扶贫帮困等权益保障,都成了社会管理的新领域。

  出于调解矛盾的需要,五塘新村决定吸收外来人员参与社会事务管理,并于2006年4月成立了全新的社会融合组织,取名“和谐促进会”。

  事实上,不仅在慈溪,随着外来务工人员的持续增加,很多地方原有的社会管理模式受到挑战。慈溪通过推广社会融合组织模式,力图将游离于社会管理体系之外的“外地人”纳入社区管理,促进新老市民融合。

  虽然这些社会融合组织名称不一,但都贯彻了一个原则:会员基本是本地居民和外来人员各占一半。理事会由全体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一般内设权益维护、文化体育、计划生育、公益服务、党团组织等若干个专门工作委员会。同时,按会员居住分布情况分片划区,由会员中的优秀分子担任片、组长,内部分工明确,几乎覆盖了各个工作领域。

  它们主要依托村(社区)党组织和村(居)民自治组织开展工作,会长一般由村党支部(总支)书记担任,优秀外来务工人员可担任副会长。

  目前,慈溪市345个村(社区)已全部组建和谐促进会,建立504个需求服务站。目前,全市外来人口100人以上的村(社区)融合组织建成率达100%。“有困难找和谐促进会”,已成为当地新老市民的广泛共识。

  议题①:怎样卸去心防,提高新老市民的认同感?

  周红云:“和促会”以外来群体的参与为显著特征,形成了以参与化解冲突、以自治改善治理的机制。让外来人口获得了更多表达、参与、培训和决策的机会,增强了外来人口的自我规范和社区认同感,所以能提升他们情感融合和生活方式的融合。

  胡华南:以前,外来务工者觉得我这个村党支部书记和他们没关系,只有20%的人认识我。自从我当了和谐促进会的会长,大家见了我亲热多了,这个人暂时没找到工作,那个人心里有点委屈,都愿意来找我说一说。现在80%的人都认识我。我还是我,为什么大家信任我了,是因为他们从心理上接受了我这个和谐促进会会长的头衔。

  应调依:通过参加“和促会”组织的一些活动,慢慢对外地人多了些了解,戒心开始变成了热心。以前,我整天坐在家门口看家,几年没走亲戚。“和促会”成立后,我和房客关系好起来了,可以放心地走亲戚了。现在,太阳快下山,房客们要是还没到家,我就把他们晾晒的衣服、棉被收起来。房客们走进走出,也都尊敬地叫我阿婆(奶奶)。

  吴影:过去,作为外地人,总有一种自卑感,和住在周围的本地人也不太打交道。和谐促进会成立后,我们作为促进会的一分子自主参与社会事务管理,极大地激发了我们的激情。外来人员变得有礼貌了,地上的垃圾也有人主动捡了,当地村民、左邻右舍和外来租房户互帮互助,我也没了寄人篱下的感觉。应季菜下来了,我们拿点给房东。西瓜下来了,房东抱两个给我们。大家相处得像一家人一样。

  应调依:大家关系改善了,房屋才好租,我们本地人才可以挣钞票的。

  励冠军:新老村民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唇齿相连,相互依赖。“和促会”就是要让新老村(居)民共建共享和谐。在会员设计上,本地人和外地人各占一半,更容易引起情感认同,进而消除分歧。

  议题②:如何与村(居)民自治组织并存又各司其职?

  吴影:去年9月,我儿子腿被一个四川人碰坏了。处理时,我就找和谐促进会帮忙调解,最后获得医药费赔偿。

  吴有水:不少外地人遇到什么事后,不知道该去哪里求助。有了和谐促进会,遇到困难有人帮忙,遇到矛盾纠纷,可在萌芽状态得到解决。

  胡华南:本村老百姓之间发生纠纷,由村委会调解委员会调解;本村老百姓与新村民发生纠纷,老吴去调解。由于老吴特别优秀,在外来人群中口碑好,又有调解纠纷天赋,就由他来担任我们村“和促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周红云:“和促会”是依托村、社区、企业等基层组织优势而成立的社会团体,主要为外来人口提供服务,兼顾当地村(居)民,是村(居)民自治组织的重要补充。两者人员有交叉,职能有互补。可以说,“和促会”的建立进一步完善了基层社会治理结构。

  胡华南:我觉得,有了“和促会”后,新村民更加接近村委会、村党支部,有什么事更容易找到村委会、村党支部,村党支部工作就更好做了。

  吴有水:除了民事调解,我们“和促会”还开展有教育培训、权益保障、劳动就业、计划生育、子女入学、信息沟通、组织活动、扶贫帮困和生活需求等服务项目。

  励冠军:慈溪的每个“和促会”都设有维护劳动者权益、社会矛盾调处等7个专门工作委员会,分别履行相关职能。同时,全市还建立504个和谐促进会需求服务站,为新市民提供报刊、图书、计生、劳资纠纷、法律援助、困难帮扶等服务。

  周红云:“和促会”不仅成为将外来人口纳入当地公共服务体系的一种制度安排,在很大程度上化解了因户籍制度等原因造成政府公共服务提供不公平的制度障碍;而且通过“和促会”,外来人口有机会参与到当地社区治理和政府决策中来。当然,随着社会融合组织的深入发展,也必将遇到诸如制度壁垒等深层次问题,例如,如何化解户籍制度的限制而使外来人口实现真正的身份融合将成为不可回避问题。

  议题③:基层政府如何依托社会融合组织,拓展服务,改善管理?

  励冠军:外来务工人员数量的持续增加,对城市原有的社会管理模式提出极大挑战,新老市民的矛盾冲突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的重要诱因。

  胡华南:像我们村本村户籍人口700多,有的住在外面工作,留下了650个老小,而暂住人口都是18—45岁的青壮年。

  励冠军:随着外来人口综合素质的提高,其思想活动和社会需求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利益诉求特别强烈。

  这也促使我们对外来人口管理进行思考:第一,外来人口不只是城市的建设者和贡献者,也理应成为城市社会发展成果的分享者和参与者,要积极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公共服务;第二,如何满足外来人口的利益表达需求,如何满足外来人口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民主诉求;第三,新老市民的矛盾冲突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的重要诱因,如何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融合。

  周红云:社会管理创新应以公共服务为前提,不应只是管理和管控手段的创新。慈溪的探索是以服务促管理,融管理于服务之中。可以说,慈溪社会融合组织承载的提供公共服务平台和外来人口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作用,是这一探索最重要的价值。

  同时,社会管理既要坚持政府主导,还需依靠社会组织本身的力量。慈溪就是探索通过培育社会组织来达成社会管理的目标,不仅强调本地人口和外来人口的共同参与,强调外来人口这一新主体纳入到管理和服务中来,更强调这个融合组织能够发挥社会自治和社会管理的作用。

  观察者说:消除社会“板结化”

  人口流动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经济繁荣的重要体现。

  而发展起来的问题并不比不发展时少。比如,对外来人员“经济吸纳、社会拒入”,新老市民之间存在隔膜与防范……这些社会“板结化”现象,给流入地的和谐稳定埋下隐患,慈溪“和促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自发产生的组织。

  社会管理,最有效的方式是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和促会”创造了新老市民彼此沟通交流、增强认同的机会,也满足了新市民对于技能培训、子女教育等公共服务的需求。因此,利益表达渠道在各种“社会润滑剂”中得以通畅,矛盾纠纷也在各项公共服务中得到化解。

  可以预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我国的社会流动性和开放性还将进一步增强。在同一屋檐下共建共享,在多方参与中共同治理,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合力,我们就一定能够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

【编辑: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