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种粮大户陆银土:精耕细作“抠”效益
稿源: 宁波日报  | 2011-04-12 09:06:07

  “成活率能在九成以上。”望着塑料棚内绿得滴翠的秧苗,江北慈城镇新华村种粮大户陆银土觉得,这几天起早摸黑没白干。

  在当地粮农中,陆银土可是位“名人”:他种稻用的化肥农药比人家少,亩产却超过500公斤,亩均收入比别人多出100元以上。正是有了这样的底气,他经营的粮田面积逐年增加,今年准备种200多亩早稻,中晚稻则要超过800亩。

  这几天,陆银土开始翻耕冬闲田,准备在10天后插秧。放眼望去,田里几乎没有杂草。“插秧前把工作做细,插秧后就不用费工费时除草了。”他说,秧好一半稻,现在粮农大多采用机械插秧,对秧苗要求很高,床土选择、培肥、消毒、选种、催芽都比以前要精细得多。“培育秧苗的土都用细筛子筛过的。”

  打开“话匣子”的陆银土说起“种田经”来滔滔不绝:种田要进行粮田肥力测试,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抛秧后要对疏密不齐的秧苗进行梳理,提高耕地利用率;追肥时在氮肥中加入钾肥,能明显提高抗倒伏能力和结穗率;精打细算进行成本核算,实现精准施药……陆银土的经验得到了农技人员充分肯定,已经在周边推广。

  在不远处的白米湾村,种粮大户曹建君站在刚翻耕过的田中,向几个“生产队长”面授机宜。他说,现在春耕用的化肥、农机都已准备齐全,接下来就要忙了。为了实现“精耕细作”,他把300多亩早稻田分成几个区块,每个区块确定一名“队长”,准确制订放水、插秧、抛秧、施肥的时间和数量。“一亩田产量增加50公斤,整体效益就能增加好几万元,马虎不得。”

  “种粮技术的革新是农技人员和粮农的共同追求。”江北区农技站一位技术人员介绍,由于结构调整和经费不足等原因,不少地区对水稻生产技术研究和发展放慢了脚步,种粮综合效益低于江苏、上海等地。为此,他们在粮农中推广新品种繁育、轻型栽培技术、农药减量控制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目的是减少成本、增加效益。

  罗涟浩 吴红波 汪佳丽

【编辑: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