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沦陷区的人看不清时局,对未来很迷惘,小小一份《浙西导报》鼓舞了人心,让民众看到了希望。”海宁史志办的王国坚老人谈及这份敌后抗日小报的意义时,有些动情。时隔70余年,创办《浙西导报》的老报人多已谢世,但透过《导报》缩印件上细密的铅字,记者仍可以依稀感受到战乱年代里的红色理想和革命热情。
1938年夏,27岁的海宁硖石人吴梅受命党组织,来到已被日军占领的家乡开展敌后工作。
敌后工作怎样开展?吴梅想到了办报。她联系到两个印刷工人,得到了一台印刷机和半副铅字。从小得病落下驼背的她躲进海宁县一处僻壤,于1938年9月18日创办《啸报》进行敌后抗日宣传。
1938年冬,在“国共合作”的氛围下,《啸报》同意接受国民党方面的管制,改名《浙西导报》,迁往德清、崇德一带,并将当地一份油印抗日小报《后盾报》吸纳进来,发行量也逐渐扩大至近千份,以犀利的评论鼓舞着敌后群众的抗日信念。
1940年8月,中共《浙西导报》社特别支部成立,《浙西导报》成为我党直接领导下的抗日进步报纸和宣传抗日的舆论阵地,直至年底为国民党政府所忌,遭到查封。吴梅继续在《民族日报》、《抗战报》、《大连日报》、《旅大人民日报》等报刊上,以纸笔为革命理想而战斗,坚守我党的舆论宣传阵地,直至新中国诞生。
【记者手记】
海宁是个出文人的地方,就在吴梅的家乡硖石,走出过著名诗人徐志摩。海宁也有着浓厚的革命氛围,革命文艺家沙可夫也生长于斯。吴梅放弃优裕的家境,坚守共产主义理想不动摇,并倾其所有为红色理想奋斗不懈,为我党的舆论宣传事业奉献一生,与乡贤的感召也密不可分。据说,吴梅晚年定居上海后,曾多次抱病回到当年的浙西敌后地区采访,准备撰写《救亡烈士传》,可惜因病未能实现。
“吴梅的一生,是追求真理,为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奋斗不懈的一生。”王国坚老人对她的评价值得每一个党报工作者深思。
见习记者余方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