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市图书馆“天一讲堂”又迎来了一位重量级的主讲人——去年开始在央视“百家讲坛”栏目主讲《名相管仲》和《传奇王阳明》的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董平。在两个小时的演讲中,董平深入浅出地解读了明代宁波籍大儒王阳明的思想,并就国学的功用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绕过王阳明,明朝的思想史就没法讲
王阳明(1472年—1529年)是明宪宗时期的人物,浙江余姚人,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不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之一,封“先儒”,奉祀孔庙东庑第58位。
“要是绕过王阳明,明代这个时期的中国思想史或哲学史就没法讲。”董平昨天说,从历史上看,明以后几乎所有读书人都知道王阳明,影响很大。他的思想被众多后人传习,黄宗羲、张岱、王士慎、李贽、梁启超、孙中山、陶行知等名人都是他的追随者;蒋介石多次自称为王阳明的信徒,并把台北草山命名为阳明山以示纪念。王阳明的思想在东亚文化圈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像他这样的传统文化代表人物,今天理应受到关注”。
在董平看来,王阳明理应受到关注的理由,还决不仅限于他在历史上曾经是一位大思想家,更重要的是他的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董平教授以详尽的史料,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王阳明思想的三个核心概念——心即是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心即是理,指人的本心如镜子一般光明,这就是我们的良知;人要获得本心(致良知),一要靠反思,二要实践;如果去做,只能靠知行合一。董平最后说道:“像王阳明的思想,如果我们给予回应并善加领会,就能为今天提供某种思想资源和精神启迪,就能够对我们自己的生活,带来某种有益的启示。”
不了解民族文化,是读书人的耻辱
除了与甬城观众分享他自己关于王阳明的观点,董平教授昨天还就国学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
董平认为,国学的主干是儒家思想,“从汉武帝时代一直到1911年之前,它一直是整个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意识形态的核心、政治价值的核心、整个政权结构价值取向的核心,同时它还是我们老百姓日常生活当中价值的取向核心。”
因此,国学对于今天肯定是有用的。但是这种用处绝对不是一种工具意义上的功利性功用,而是一种具有哲学意义的根本性效用。
董平认为,一个民族或者说一个国家,如果它脱离了自己的文化传统,很有可能使这个民族的当代生活失去根基,“仅仅在这个意义上,我觉得,在一定的程度和意义上重新追回中国的传统文化,对我们今天的社会,其意义或者说用处就在于为当代社会、当代国民的精神生活重新打下一个基础,重新追回我们精神思想的根基。”同时,对今天的个体来说,了解国学不仅可以使自己具有正确的历史感,从而在内心建立起一种崇敬感、敬仰感和敬畏感,使我们的心胸不是那么灰暗、那么狭隘,而且更加坦荡。
“所以我不反对一般意义上提倡国学,但那些很狭隘的主张没必要,小孩子也没必要去背传统典籍,人不能脱离时代而生存,现代人当然要以学习现代知识为主。但作为读书人,不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这是一种耻辱。”董平教授最后说道。
宁波晚报记者 梅子满 通讯员 洪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