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话题
现在一个流行的说法是:近年来,部分专家的雷人言行,经媒体曝光放大后,经常受到众多网友议论,于是被戏称为“砖家”。
济南市民怕涨价纷纷抢购“活人墓”,立马有社会学专家跳出来说,应该像调控房价一样出台限购政策,给墓地管理也出个“国八条”;西安学生药家鑫交通肇事后捅死伤者,于是有心理学专家分析他将伤者连捅八刀是弹钢琴的重复性动作……曾经,“专家”二字代表着权威,专业和渊博,是令人仰慕的头衔,可如今,它的公信力光环正在淡去,调笑“砖家”似乎成了大家习以为常的事,有的专家刚在媒体上露个头,就被网友用“板砖”狂拍,一些原本默默无闻研究学术的专家一不小心就能把自己弄成“网络红人”。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称,“被滥用的专家透支了整个社会的公信力”。调查资料显示,尽管44.8%的人遇到重大问题仍愿听专家观点,“但仅6.5%的人相信专家权威且值得信赖”。79.6%的人认为“部分专家缺乏社会责任感,为利益群体代言”;72.3%的人认为“大量‘伪专家’充斥专家队伍,素质良莠不齐”。
我们的社会究竟需不需要专业、理性的声音?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专家意见”?各路网友有话要说。
流行骂专家,是社会的悲哀
三刀柔情:专家本来是学识丰富的精英人士,理应受到大众的尊敬,然而在今天,从大众的嘴里,所喊出的往往是“叫兽”而非“教授”,是“砖家”而非“专家”,一字之差谬以千里,这让他们情何以堪啊。
专家何以变“砖家”?
秋风:有的专家意见,不过是嘈杂大众意见中的一种。它们不应当享有什么特权,质疑它们,也并不是反对理性。对于这样的意见,大众完全有理由保持更多警惕。
刘崇顺:“专家”之誉,原本是对某一领域具有专长或者做出突出业绩人士的冠顶称号。然而不知从何时起,“专家”与商业联姻,成为了某些人通过商业运作积累资本富家殷子的代名词。专家泛化,也是专家贬值的原因。反正专家不是职称,不是职务,无须评审,也无需批准。正是社会的虚假、浮夸风气,使得专家贬值,使得专家变为“砖家”。
汤嘉琛:专家之所以成“砖家”有三大原因。一是很多专家学者和普通公众似乎身处不同的话语体系,他们习惯于“说一般人听不懂的话”,会让大家产生误读。二是专家之间缺乏相互辩论的氛围。一旦某一位专家接受媒体采访时的观点引起了较大争议,其他同行容易碍于面子保持缄默。三是部分媒体从业者时常将专家学者的部分话语突出呈现给读者,给断章取义埋下了风险。
重塑专家形象势在必行
陈英凤:要重塑专家的形象,一方面,专家要加强自身道德素质修养,避免患上“恐权症”和“崇富病”;另一方面,要建立一种责任追究机制,打破专家的“铁饭碗”,及时将那些丧失学术品格、名不副实的“专家”清出专家队伍;同时,要加大打击“伪专家”的力度。如此,则是社会之幸、公众之福!
汤嘉琛:重塑知识精英的良好形象,找回那份以真才实学支撑的荣誉感,既需要专家们爱惜自己的羽毛,又需要整个学术圈能有良好的氛围,也离不开新闻媒体更为客观、中立、专业的报道。
“专家意见”到底该怎么听?
李承志:面对公共事件,网民们常希望有来自专家或者权威机构的声音,这是网民或者公众对专家的信任抑或崇拜。而一旦专家的情绪与网民的心态背离,就难免引发网络舌战,专家就难免因言受辱。无端拍“砖”或责“骂”,都不是成熟网民所应持有的理性姿态,专家并非圣贤,亦难一言九鼎,网民不比专家,难免宣泄情绪。专家需要善待网民情绪,网民也需要宽容专家言论。宁波晚报记者 李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