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23日,海曙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挂牌成立。(资料图片)记者 刘波 摄
▲社区腰鼓队表演。
海曙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成立,为社会组织提供相互交流、孵化、登记和项目运作等全方位的服务。
时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已成为社会关注、频见报端的“热词”。在浩荡前行的现代化浪潮中,城乡转型、体制转轨、观念转变,接踵而来的各种变化都是必然的,我们需要在社会肌体中寻求“减震器”与“粘合剂”,纾解矛盾,促进沟通,而社会组织就是那“减震器”与“粘合剂”。
近几年,我市对社会组织采用政策鼓励、购买服务、组织优化、榜样引路的方法,以社会组织助力“民生质量工程”建设,服务社会管理。社会组织以“作为”赢“地位”,作出了积极的探索。目前,宁波市在册登记备案的社会组织已达13000多个,会员人数达400万人。
促进全民融合的“民和工程”
不少人还记得这个故事。3年前当选为首位农民工全国人大代表的胡小燕,曾因每天几千个倾诉电话不得不关掉手机,胡小燕感慨:我的肩膀难以承受3亿农民工兄弟的期盼。
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与当地人口已成4:6,近400万外来务工人员如何融入和谐社会的建设?谁的肩膀能承载外来务工人员的期盼?
我市1845个基层社会组织“和谐促进会”功不可没。老百姓普遍说,“和谐促进会”成立以后社会治安好多了,新老市民更和谐了。
由外来务工者与本地人一起直接参与当地社会事务的管理,共建沟通融合和睦相处的“大家庭”,在为做好外来务工人员提供良好的服务管理同时,也为本地人创造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
融合,既是组织的融合,也是社会的融合;既是服务的融合,也是管理的融合;既是生活的融合,也是心理的融合;更是民生、民安、民乐权益共享的融合。
去年年底,我市融合组织模式荣获首届“中国社会创新奖”,体现了政府主导、支持下的基层社会组织,不仅是理念的创新,也是组织和功能的创新。
提升为老服务的“民生工程”
去年年底,海曙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成立,为社会组织提供相互交流、孵化、登记和项目运作等全方位的服务。各类服务型、文化型、公益志愿型社会组织通过备案培训等得到了规范,通过项目资助延伸了个性化服务功能,更加贴近了老年社会的需求。服务中心还与媒体启动“新春送温暖·百位高龄孤独老人圆梦”行动。
为积极应对我市老龄化社会,社会组织整合资源,针对老年人“自能、限能、失能”三个机能阶段和社会生活要求,通过市县两级涉老社团,如112个老科协、体协等,3062个城乡基层社区老年协会,1003个老人志愿团队,506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发挥了多元需要功能衔接的作用。
扩展公益参与的“民享工程”
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三个一批”,即改造转化一批事业单位为社会公益性组织,选择一批现有组织为符合条件的社会公益性组织,鼓励支持符合条件的组织和个人创办一批社会公益性组织。
在这个过程中,各类社会组织积极发挥作用。慈善会、光彩事业促进会、志愿者协会等30多个社会组织获得了公益捐赠税前扣除资格。在市科协、社科联、文联、体委总会的直接组织带动下,依托各类社团联村联社“惠民益智”,500多家社会组织送服务下基层。
还有体育社团在普及群众性体育活动,引领了体质提升和社会文明;鄞州区兴办民办博物馆群、文化机构等,让更多的人享受精神文化产品。
东南商报记者卢科霞 通讯员陈志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