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批全国一流的古建研究与保护专家齐聚保国寺,一起交流恳谈保国寺大雄宝殿维修方案。作为2013年保国寺千年大庆的一项主要内容,我市今年正式启动了保国寺千年大殿维修工程项目,并已得到了国家文物局的立项批复,目前正在做维修方案。
千年传奇“修出来”
从1962年即从事文保工作的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林士民告诉记者,1975年保国寺曾经有过一次大修。那次大修,国家文物局和省、市有关部门极为重视,古建筑专家李卓君和王仕伦两位先生长驻寺中,指导维修工作,我国著名古建筑专家和文物保护专家罗哲文、祁英涛多次到现场指导,“总共花了5万元呢!”
事实上,重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的保国寺大雄宝殿,“鸟不栖,虫不入,蜘蛛不结网、梁上无灰尘”,能够在多雨潮湿、台风频繁的江南历经千年风雨沧桑,巍然如初,除了有其设计和结构上的科学外,其更重要因素是近千年来科学的维修和保护,“大殿重建后,保国寺营建、修缮活动从未停止。其中尤以清代为最频繁,据相关资料统计,光乾隆年间,大小修建就达14次。”保国寺博物馆馆长余如龙告诉记者。
大殿已显“老态龙钟”
2007年,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启动大殿科技保护监测项目,截至2010年底,共收集环境数据5万余组。
通过对大殿建筑范围内的岩石、地下水、暗河等的详勘,专家发现保国寺大殿“基础”非常扎实。不过作为年代久远的木构建筑,保国寺大殿地处潮湿的浙东沿海,坐落于山岙,环境湿润,地下径流丰沛,在气候、地质、生物等环境要素及建筑构造本身缺陷与木材质的自然退化腐朽等多种内外部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大殿渗漏、糟朽不可避免。
“大殿存在总体向东北方向倾斜的趋势。”余如龙介绍,监测显示,保国寺大殿内的环境湿度一直较高,年平均湿度在70%以上。气温高、湿度大,木质内部湿软,导致不少木构件腐朽情况严重。此外,在保国寺的建筑几乎都遭到白蚁的危害。
2010年底,保国寺博物馆向国家文物局正式提交了维修工程报告并得到了批准。
维修遵循“最少干预”原则
昨天,来自清华大学、东南大学、省古建设计院等专家,就保国寺大殿如何维修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保国寺作为江南现存最为完整的宋代木构建筑,对它的维修必须慎之又慎。”负责维修方案制定的省古建设计院院长黄滋表示。
市文保所副所长徐炯明则重申,对保国寺大殿的维修一定要遵循“最少干预”和“不改变文物原状”等原则,严格按照《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文物保护工程审批管理暂行规定》等有关规定和要求进行维修施工,以保护文物及其历史环境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维修过程中,一定要尽可能地保护好每一块原有的构件,实在必须更换的木构件,也一定要做上标记。”黄滋说道。
宁波晚报记者 梅子满 通讯员 应娜/文 胡龙召/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