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党史专家胡华:一本著作影响新中国千万学子
稿源: 宁波晚报  | 2011-04-19 09:56:10

胡华和他的部分著作。

  直到今天,中国人民大学的师生们还在不定期地举办一些纪念胡华教授的活动;去年10月,《胡华文集》审订会在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举行;今年正值建党90周年,胡华的名字再度焕发光芒。

  胡华是浙江奉化人,出生于1921年,是年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胡华因此被誉为与党同龄的一名党史专家。1937年肄业于浙江省立高等师范学校,1938年,他在故乡开展抗日救亡运动,10月赴延安,入陕北公学学习,1939年2月参加中国共产党,后又投入到党史教研编撰工作中。日前,记者采访了胡华研究专家、江北区政协教文卫体和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谢振声。

  《战时大众》曾获毛泽东亲笔赞誉

  “对于当时的普通民众来说,胡华是进步青年,对于当时的进步青年来说,胡华是领头人。”谢振声这么说,是因为胡华创办的《醒民》和《战时大众》是奉化最早的救亡刊物。

  1937年,16岁的胡华参加了奉化的一个话剧团。当时抗战的情势已经是如火如荼了。胡华经常上山下乡去演出,他发现,当地的老百姓渴望得到这方面的消息,但又受到各种限制,他由此萌生了创办一本救亡刊物的想法。

  同年9月,《醒民》问世,它恰如其名地催醒了奉化的大批民众,成为当地革命青年的一本启蒙读物。翌年5月至8月,一份用奉化方言报道当地抗日运动消息的《战时大众》,成为奉化民众竞相传阅的报纸。“这份报纸非常通俗易懂,老百姓很爱看,发行量有500份,这在当时是一个很惊人的数量了。在延安的毛泽东同志看了《战时大众》后非常赞赏,曾亲笔写信给予鼓励,希望报纸由宣传工作进而起到组织群众的作用。”谢振声说。

  一本著作影响了千万学子

  1948年起,胡华成为吴玉章的学术助手。吴老是革命元老,本身就是一本生动详尽的党史史料。胡华从吴老处得到很多珍贵的史料,又在各类书刊中搜集原始文献,开始编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

  据胡华的学生彭明回忆,当时的条件十分艰苦:“‘稿纸’是边区自造的黄色土纸,墨水是用紫色染料配制的,一只漆黑的小铁碗盛着为数不多的菜子油,几支灯芯草轮流燃着,一位青年正在用一支蘸水的钢笔奋笔疾书。他不时地拍打叮在腿上的蚊蝇……这就是我所见到的胡华在1948年夏秋写作《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时的情景。”

  1950年3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新中国第一本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编写的中国现代革命史。几十年来,数以千万计的学子通过这本书了解近代中国革命史,明白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胡华的友人、学生、历史学家戴逸说。

  据统计,《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一共出版了15版,发行达数百万册。

  低调而勤勉的“胡老夫子”

  胡华有才,19岁就站上大学讲台,近半个世纪以来,他编著或参与编著了《中国革命史讲义》、《南昌起义史话》、《青年时代的周恩来》、《日本投降以来中国政局史话》、《中国历史概要》、《周恩来的思想和理论贡献》等一批有着深远意义和重大影响的著作。

  胡华有识,他在主编的《五四时期的历史人物》一书中,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了陈独秀、胡适等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另一部由他主编的大型丛书《中共党史人物传》被译成多种文字在国内外出版。

  胡华更有可爱之处,虽说桃李遍天下,著作等身,但胡华总是着布衣布鞋,以低调而勤勉的形象示人,人大的师生们有时就戏称他为“胡老夫子”。

  胡华去世于1987年12月,享年66岁。“熟悉他的人都说他是累死的,在病重期间,他还在病床上审看《中共党史人物传》的稿件。”胡华的友人、军旅作家贺龙之女贺捷生曾经如此说过。

  宁波晚报记者童程红

【编辑: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