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世纪前的一个冬天,余姚小曹娥镇农民姚长灿挑着一担梅干菜在萧山街头叫卖。由于问者寥寥,心情沮丧的他在街头买了375克榨菜种子回乡试种,谁料到这一偶然却在姚北大地上萌发出一个产业品牌的奇迹,发展出一个年产值超16亿元的庞大产业。
地理条件得天独厚,产业经济快速成型
余姚第一批种植榨菜的菜农或许不知道,榨菜种植有着独特的地理限制,但碰巧是无论日照、土壤还是降水,余姚的地理优势都是得天独厚。再加上种植榨菜的直接经济效益可观,使得余姚种植榨菜的菜农越来越多,榨菜种植面积迅速扩大。
与此同时,余姚榨菜的加工模式也在发生着变化。最初的自种、自腌、自卖的传统加工模式正逐步为现代化生产加工模式所替代,涌现了“铜线桥”、“国泰”、“备得福”等榨菜专业加工企业,在国内率先推出真空包装,并快速抢占国内市场。1999年,余姚的榨菜种植面积已高达10万余亩,区域性特色产业经济初步成型。
夯实生产基础,全面整合榨菜行业
有了这个产业发展的好底子,如何把榨菜产业真正做大做强成了余姚人思考的又一重大课题。1999年,余姚榨菜协会应时成立。
“当时余姚共有123家榨菜加工企业,散乱的家庭作坊更是数不胜数,整个行业呈现出小、散、多、乱的状态。从长远发展考虑,政府当时就确定了规范和整合的目标。”现余姚榨菜协会会长章苗康回忆说。
一切仿佛水到渠成。由市政府发文,榨菜协会牵头,以生产卫生、销售量等设置榨菜加工企业准入门槛,一下子就“砍”去了37家生产不规范的榨菜企业。2005年,针对余姚榨菜防腐剂超标和榨菜质量整体档次不高等问题,政府和榨菜协会再次联手,颁布《余姚榨菜地方标准》,从播、种、灌、腌、制、加工等全程设定16条行业质量标准,并对巴氏杀菌设定100%的硬性指标。此举让余姚榨菜行业再一次成功“瘦身”,榨菜企业数量最终下降到了现在的47家。
企业数量的减少并没有影响产业的正常发展,由于质量的提升榨菜销量反而连年上升。截至目前,余姚有榨菜基地面积12万亩,年产鲜榨菜头10亿斤以上,国内市场占有率60%,产品远销新加坡、美国、法国等10余个国家和港台地区,2010年生产加工总值16.8亿元。
持续品牌运作,集体商标树区域品牌创建标杆
提升产品的知名度,品牌运作成为不二之选。2000年起,余姚榨菜就着手了一系列品牌运作措施。从商标注册宣传引导到创牌企业的资金奖励和政策扶持,先后涌现了“铜钱桥”、“国泰”、“备得福”、“富贵”、“乡下妹”等20余个知名品牌。
随着榨菜行业经济的进一步成熟,2005年,行业整体品牌运作着手进行。通过举办余姚榨菜文化节,摄制余姚榨菜广告片,参展国家国际农产品博览会……余姚榨菜的声名源源不断传向全国各地甚至海外。2007年,“余姚榨菜”成功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一改余姚榨菜多品牌发展之路,把众多的榨菜品牌凝聚成余姚的一个行业品牌——“余姚榨菜”。
2008年,随着第一批9家企业被获准使用“余姚榨菜”商标,企业产品身价获提升,不但成功挺进各大中型超市,产品价格也是水涨船高。余姚市备得福菜业有限公司老总阮银福说:“获准使用余姚榨菜商标后,当年我们的销售量就上升了20%,效果真是想象不到的好啊。”如今,被批准使用“余姚榨菜”商标的企业已经扩增至13家。
如今的“余姚榨菜”已不仅仅是一个产业,一个农业品牌,更是余姚城市的一张名片,成了这个城市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讯员 俞仲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