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嘹亮……”一张长方形的桌子边上,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负责拉琴伴奏,7个“工人”一边唱红歌一边做工。
在慈溪市掌起镇“贴心家园”阳光日间照料中心,这一幕几乎每天都可以看到。这些“工人”,都是中、重度智力残疾人。这个占地约1000平方米的“贴心家园”,是慈溪市唯一入选省级残疾人小康阳光庇护中心的一家残疾人康复照料机构。创办人邹黎明本身也是一名轻度肢体残疾人。一年前,她拖着行动不便的腿,四处奔走,筹措资金,最终办起了这个残疾人的“家”。
59岁的张丽丽和叶毛年是一对夫妻,两人均有中度智力残疾。今年2月份,他们来到了“贴心家园”,之前一直闷在家里。在这里,认识了很多新朋友,中心又安排了各种康复、娱疗的活动,夫妻俩脸上渐渐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做一会儿活,再去院子晒太阳,看下棋。”叶毛年很喜欢现在的生活。
陈友增和陈亦友是两兄弟,父母很早就没了,兄弟俩又没有生活自理能力,就靠捡垃圾过活。自从去年3月份来到这里,兄弟俩的日子就好过多了。不仅生活有人照料,靠着做点小活计还能有了一些收入。中心下午关门前会把每个残疾人都送回家,园长盛莉莉怕他们晚饭没着落,每天都备好饭菜让他们带回去吃。前段时间,性格更活泼些的哥哥陈亦友已经能自己找活干了。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说,一年来,已经有五六名经过康复和培训的残疾人回归社会或进入企业车间做工了。
“老、师、好……”34岁的施建峰正在跟着邹黎明学说话。9年前的一场车祸让这个英俊的小伙子成了一个智力和肢体双重残疾的残疾人。“来之前,他每次说话只能说一个字。现在,已经能连说五六个字了。原来他的右手硬邦邦的,现在已经能稍微地活动一下了。”邹黎明说,“这边有不少康复器械,他会自觉地去做一些练习。”
“贴心家园”位于329国道边上,可说是慈溪市的黄金地段。一年前,年租金要5万元。可邹黎明毅然把地收了回来,又拿出家里的积蓄,找亲友借了一些,东挪西凑40多万元钱把这里修缮一新,办起了“贴心家园”。她说:“我自己是一个残疾人,最知道残疾人的难处。我是市人大代表,又一直是我们五姓点村的残协助理员,我一直想为残疾朋友们做些事。”
目前,已有40多名中、重度智力残疾人和轻、中度肢体残疾人在“贴心家园”得到了无私和无偿的帮助。7位专职人员和2位兼职人员负责照顾他们的生活并指导相关的康复训练。“为了提高残疾人的生活质量,我们有工疗康复室、美术阅览室、图书室、电脑室、心理咨询室、多功能活动室和休息室等。我们会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开展一些康复训练。为了减轻残疾人家庭的负担,我们也会联系一些残疾人力所能及的劳作项目,帮助他们自食其力。”邹黎明说。
“贴心家园”的日子一直是紧巴巴的,政府的补助标准是每位残疾人4000元一年,每位工作人员15000元一年。为了把“贴心家园”办得更好,邹黎明习惯了“倒贴”:“我很满足,也很开心,本来就不是为了钱,钱多少没有关系。”
邹黎明也有遗憾,“贴心家园”目前只接收60岁以下的残疾人,“下一步,我希望能扩大规模,服务于一些60岁以上的残疾人。
宁波晚报记者 童程红/文 张柯/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