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残缺的清石碑。(南 华 朱海燕 摄) 中国宁波网讯 日前,毁损于上世纪60年代初期的梁山伯庙的一批石柱楹联残段在梁祝文化公园内被发现,这是受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委托,由鄞州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全程指导的一次文物考古工作的成果。
早在2009年7月,鄞州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时,就有群众反映,当年梁山伯庙拆掉后,部分石柱被裁成桩头,打在姚江边,建了一个粮食船运码头,另一部分作为粮食仓库的基石,埋在墙脚下。为此,文物部门决定在梁祝文化公园改建前,先行做好发掘清理工作。在原粮运码头和粮食仓库的地点,经过半个月考古挖掘,终于发现一块刻有“清同治十三年三月”字样(1874年)的残损石碑、20多段梁山伯古庙石柱、10余段石柱楹联残段和不少石柱础。
据史书记载,梁山伯庙始建于东晋公元397年,距今已有1600多年。有记载的重修至少4次,分别是北宋大观元年(1107年)、明万历33年(1605年)、清同治13年3月(1874年3月)和民国12年(1923年),至1962年拆毁殆尽。鄞州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谢国旗初步考证,这次发掘出的石碑字迹清晰,应为清代古庙大修之物。一些石柱础花卉艺术繁琐精致,有“缠枝纹”,不像明代的雕刻较为简洁,也不像民国基本以“如意”纹、罄图纹等为主,就雕刻题材和艺术分析,也应为清代石柱础。其他石柱的年份还有待于进一步鉴定。根据柱联内容分析,该石柱应为梁山伯庙的厢房建筑用材,由此可见当时古庙规模颇大。这些文物的发现,对千年梁山伯庙研究颇有价值。(宁波日报记者南华通讯员朱素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