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鹤街道的“四点钟学校”。
本期嘉宾
赵夏娟市政协委员
何翔 市志愿者协会
陈国利江东区文明办
许佳 江东区白鹤街道
李爱芬江东区白鹤街道贺丞社区
陈璐莹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
杨钰卿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学生、志愿者
吴邵彪小学生家长代表
人间四月天,正是杜鹃遍野的时节。
13年前,江东区就办起了宁波乃至全国第一家“四点钟学校”。多年以后,这种既能解决家长后顾之忧,又能让孩子找到快乐的新型教育模式,为何没能在全宁波迅速推开?“四点钟学校”是否就是校内教育的延续?这种近乎免费的模式,到哪去找师资?
日前,本报民情直通车驶入镇安小学,邀请有识之士展开了思想碰撞。
推广难,究竟难在哪里?
赵夏娟:“四点钟学校”最早是白鹤街道的紫鹃社区办起的,是1998年。当时办的初衷是为了解决社区居民的实际需要。现在,这一模式已在江东区全部推广,但宁波的其他县(市)区好像推广的力度不够大,家长没办法只好让孩子放学后到附近的托管班。
陈国利:“四点钟学校”大家都叫好,实际上江东区在各街道推广的过程中也遇到过阻力。同样,几年前市里有关部门就打算把这一做法在全市推广,而且现场推广会的举行时间都定好了,但是最终却没有开成。今年,我市决定推广社区“四点钟学校”建设,真心希望全市的家长和小学生能尽快享受到它带来的好处。
值得办,办在哪里最合适?
许佳:现在的“四点钟学校”和当初才办时比,功能增加了许多,不光是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还成为重要的校外活动场所,比方除了做家庭作业、参加兴趣活动、教育孩子怎样安全过马路,我们还定期带孩子到自来水公司、气象站、部队等参观,让孩子了解社会。
陈国利:江东区的“四点钟学校”目前有四种模式,有的是社区主办,放在社区的空闲房子。有是社区和辖区的小学联办,放在学校里。放在社区里,不足之处是从学校到社区还有段距离,孩子需要过马路,不太安全,家长更不放心。
李爱芬:如果放在社区,问题是许多社区本身办公用房就很紧张。现在放在学校,也明显感到场地不够大,目前有100多个学生,也有些四五年级的孩子愿意留,只有4个教室,我们只好穿插进行,高年级的孩子要比低年级的放学晚点。
许佳:目前我们街道的“四点钟学校”,都是学校无偿提供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