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间头及周边孙家
塘路墩
陆善堂
乡村名片
半浦村位于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姚江之滨,三面环水,南有“鹳浦古渡”,西临河姆渡,北距慈城古镇不到15公里,距离宁波市区18公里。半浦村是代表性的渡口古村,为宁波市十大历史文化名村之一。目前,半浦村有常驻人口约1320人,郑姓原是半浦主姓,后来周姓、孙姓以及越来越多姓氏涌入,形成了一个多姓氏的村落。
村名由来
“半浦”得名源于鹳浦古渡。其中古渡“鹳浦”两字中,“鹳”既指位于村南的鹳江,又指一种大型涉禽,似鹤似鹭,生活于江畔溪流边,后人不解先贤命名雅意,以其谐音简写作“半浦”。
记者探访
林则徐原是半浦村女婿
昨天下午,记者来到半浦村探访,见到这里青砖灰瓦白墙古色古香的宅邸与现代化的居民房连成一片。走在村中小道上,记者看到一些村民三三两两地坐在庭院中闲话家常,狗儿慵懒地趴在阳光下,别有一番风味。
沿着小道,一路可见很多规模宏伟的老房子。“半浦村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曾在宋末出过副宰相,更有一个祠堂曾出过四五个进士,林则徐是半浦村女婿,我国京剧表演艺术家周信芳也是半浦人。”半浦村老书记徐国强说,这里可谓名人辈出,名房古迹,高官富商,举不胜举。他指着不远处一座大门紧闭的古建筑说:“这里有4个马头墙,是村里马头墙最多的房子,马头墙越多说明官阶越大,可惜这些房子的主人目前还没考究出来。”
姚江上繁华一时的古渡口
百里姚江的数十处是通衢要道,人们通行全靠舟渡,因而留下了鹳浦渡、城山渡等数十个古渡口。据不完全考证,鹳浦渡口是从清咸丰年间正式通航的,距今有150年的历史了,现今已退出历史舞台,只留岸边一座孤独的灯塔。灯塔拥有高3.2米的天灯石柱,矩形断面的石柱上放置着飞檐石龛,典雅古朴。旧时石龛内以菜油点灯,夜间照明,兼具夜航引渡的功能,现在已改装为电灯了。
古渡虽已不再,但古渡人家仍存。村里的徐老先生说,在上世纪80年代,这里还有逢农历双日为集市的风俗,渡口边的老街上旅店、饭店一家挨着一家,赶集的人熙熙攘攘。在村里实习的郑丰说:“随着交通的发达,人们不再仅仅依赖水路,现在商贸往来多是通过陆路了,因此鹳浦渡口也就衰落了。不过现在仍有人专门在摆渡,用来半浦和鄞州高桥的人往来。”
与天一阁比肩的二老阁
记者来到二老阁遗址,曾经辉煌的二老阁如今只剩下一池洗墨池以及一口古井。
300多年前,黄宗羲再传弟子郑性亲自到余姚黄竹浦,把先师黄宗羲的著作用船载运到半浦。为藏这批著作,郑性按照父亲郑梁的意愿在1721年开始建二个老阁,并在1723年完工,后来为纪念先祖郑湊和黄宗羲这两位老人,把藏书楼称为“二老阁”。自二老阁藏书、刻书名满天下后,郑氏一门延绵七八代。可惜的是,几经变迁,历时近300年的著名藏书楼便散为云烟了。
曾有很长一段时间,四方学者为访求黄宗羲的著作,纷纷来到半浦,浙东学派的学子们更是在春秋两季来到半浦进行学术交流,这使二老阁在学术界享有盛誉,也使鹳浦古渡多了学者的身影。二老阁的缕缕书香,由此散播到姚江之外更远的地方。
村中仍保存着不少古建筑群
记者沿途看到不少古建筑,只是已成为居民房,虽然格局有所破坏,但是保存依旧良好——雕花木格窗、砖雕门楣,都还显示着古宅的当年气派。其中茶栈大堂内,可见4张乡榜高贴其上,其中有一张字迹依稀可见,写着郑福椿高中举人。
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的周家祠堂,现已改为半浦村文化宫,但是建筑整体仍保存完好,大厅内放有一块由梅调鼎在光绪二十年题词的石碑。
村干部介绍,浙江省古建筑院设计研究院宁波分院负责人前不久来村里探访时说,老安仁庙的牌匾是竖式排列的且烫有金漆,这说明是由皇帝封过的,但到底是哪朝皇帝还需进一步考证。
宁波晚报实习生何坷炜 通讯员吴洪波 王晓彬 郑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