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箍桶传承人的困境:手艺没落 如今为生活奔波
稿源: 宁波晚报  | 2011-04-29 09:41:53

  中国宁波网讯 48岁的陈宏义是鄞州区唯一的箍桶技艺传承人,曾经在20多年前靠着好手艺早早地盖起了楼房,但塑料制品的出现和城市化对乡村文明的冲击,改变了这门古老工艺的命运,也让陈宏义不得不告别心爱的箍桶工具……陈宏义和他的箍桶技艺,是很多日渐衰落的传统手工艺的一个缩影。近日,记者走近了他,感受了一门手艺曾经的辉煌和没落。

  他现在为生活而奔波

  从横溪进去,沿着一条被当地人叫做大溪坑的小溪往裘村方向蜿蜒行驶大约13公里,就是陈宏义家所在的道成岙村。

  陈宏义刚从他设在村口的小吃店回来。当天他凌晨3点就起床忙去了,还不错,这一天他有200来元的收入。由于村里人大多外出打工,小吃店的生意其实并不好,现在一个月只开9天,“人家做红白喜事,提前向我订馒头、包子”。陈宏义的生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般沉重,大女儿在杭州上大学,小女儿在镇上读小学,光孩子的开销加起来每年就超过三万元了。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他曾经引以为豪的箍桶手艺,因为廉价的塑料制品的泛滥而逐步走向衰落。他为了生计,先后开过拖拉机,在麦德龙打过工,箍桶这活只是偶尔有人来订子孙桶或祭盘时才拿起来做做,“一年大概只有万把元的收入”。陈宏义告诉记者,“今年肯定不止这个数了。”因为,他刚接到一家酒厂的订单,请他做200个酒缸盖,每个直径42厘米,卖40元,“一天能做四五个!”

  他曾经被村里人羡慕

  尽管在为生活不停地奔波,但是陈宏义常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自己作为箍桶师傅曾经拥有的辉煌。

  上世纪80年代初,高中毕业的陈宏义跟着舅舅学起了箍桶手艺,“那时,学手艺是年轻人的普遍选择,我们班里除了几个考上大学的,很多同学都去学手艺了!”经过师傅的口传身教,加上自己的勤奋刻苦,陈宏义的箍桶技艺青出于蓝胜于蓝。“箍桶虽然是小技术,可不好学呢!”陈宏义拿出各种箍桶工具一一介绍,“这是拉钻子,用来打洞;这是圆刨子,把木桶刨平……还有斧子、大刨子、小刨子、粗刨子、圆刨、弓刨、平刨等30多种工具。”制作一只木桶,要先将木块锯成大小相同的木条,还要保证弧度准确,木条间采用竹销连接。竹销是用竹子削成的,两头尖尖,长约6厘米,宽约5毫米。之所以不用铁钉,是因为铁钉容易上锈,会腐蚀木桶。此外,还要留出木桶的腿,再就是打磨、刷桐油……一共有几十道工序。

  当时箍桶师傅的地位并不低,“那时外面打零工,一天的工钱才7毛钱,我却可以拿到1.9元。”陈宏义干了几年,在村里同龄人羡慕的目光中,盖起了两层楼房。

[1]  [2]  下一页  尾页
【编辑: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