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图片新闻
违章建筑 为何层出不穷?
稿源: 中国象山港  | 2011-04-29 13:49:27

工人们正在拆除城区一酒店楼顶的违章建筑

城区一违章建筑正在拆除中

  违章建筑,顾名思义,就是违法违规、未经有关部门审批而动工建造的房屋及设施。多年来,一方面,政府对违章建筑大动干戈;另一方面,各种违章建筑依旧顶风冒出,层出不穷……

  目前,我县违章建筑情况十分严重,违章建筑已经成为影响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首要“顽症”。据县规划监察部门的一位负责人透露,保守估计,在我县城区已建成的建筑中,除了房地产开发和公建项目外,建房违章的现象十分普遍,占总量的80%以上。仅仅是去年,县规划部门共查处了违法建筑项目392件,违法建筑总面积7.5万平方米,强制拆除50件,建筑面积约7150平方米。据县国土资源局调查,去年全县共有个人建房未批先建760户,其中非法占用耕地299户,面积约60亩,原拆原建未批先建461户,面积约85亩,其中不符合建房条件的70户,全年阻止违法用地45起,拆除违法建筑8000余平方米。此外,县经济发展软环境投诉中心、县长电话、丹东、丹西街道城管执法中队以及相关网络平台都接到大量的有关违章建筑投诉。层出不穷的违章建筑不仅严重影响我县的城市规划和市容市貌,而且极易引发邻里纠纷,这与我县正在积极开展的“两城创建”的要求不相适应。

  违建手段有几多?

  这一栋栋的违章建筑到底是如何建起来的?带着这个疑虑,记者在城乡转了几圈,目击违章建筑的种种形式。

  擅自占地建房。在丹西街道胡家碶村,有一幢占地达210多平方米的别墅已经建成,崭新气派。据丹西街道城管执法中队介绍,该处建筑系违建性质,户主没有经过审批就擅自建设了。

  加层长高。就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层、加高,有的批二(层)建三(层),有的批二建四、建五甚至建六。该现象在中心城区随处可见,可以说每条街上都能见到。在起春路,有一户户主建房批了二层而事实上却建了六层,此举引起了附近住户的纷纷效仿。同样,在紫竹路等地段也有类似现象出现。前不久,县有关部门还刚刚查处了靖南大街附近一家酒店擅自在屋顶搭建加层的案件。这类屋顶加层、搭建阁楼、“炮台屋”现象不仅违章,而且还存在着安全隐患、影响城市环境。

  少批多建。大徐镇有一个村的一户住户,批得120平方米、2.5层的建筑。然而建起来的却是占地270平方米、高达18米的4层楼房,严重超面积和超高。据县国土和规划部门有关人员介绍,少批多建的现象在我县城乡也十分普遍。

  增加附属设施。水木华庭小区有9幢两种户型的很多住户将原本只有1.1米墙高的敞开式入口外廊和花池改建成全封闭。县有关部门负责人说,这是未经批准擅自改建入户消防通道。在我县城乡,还有好多在自家房前屋后擅自砌围墙圈地等非法占地的现象存在。

  据县规划监察大队工作人员介绍,这些违建户有的不办手续,有的占用消防通道、车辆通道、建筑间距,有的改变结构、改变规划指标、改变立面,有的在门前屋后乱建天井、厨房、临时棚,有的擅自改建、拆建、扩建……违建现象在城乡十分普遍,而且多数违建房不按图施工,有的无图施工。

  违建抢建为哪般?

  近年来,我县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改善,收入有了明显提高,腰包渐鼓的居民希望建造更宽敞的住房,用来改善自身居住条件。

  由于我县城乡个人建房较多,户与户之间难免相互攀比,很多人心存这样的想法:谁家的房子建得更宽、更高,谁家就更体面。在城区里转上一圈,我们不难发现本该整齐划一的住宅群,却是前后排间距不一,房与房长宽高不等,户与户风格各异的景象。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违建户的法律意识淡薄。他们认为宅基地是自己的,怎么建是他们自家的事,别人管不着。于是只要出现了一幢违建房屋,周围肯定会涌出一片。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私人建房中群众法律意识、规划意识不够强,建房随意性大,正是由于种种违章建房,以至于县城形同“扩大了的农村”。

  除却法律意识淡薄和攀比心理,违章建房的重要原因还在于利益驱动。房地产的巨额利益空间,令许多人跃跃欲试,在不可能得到审批的情况下,他们依然我行我素,偷偷摸摸建违章建筑。违章建筑投入少、违法成本低,而产出高,特别是用来租房经营的效益更大,多建几层,多出租一间就能多一笔收入,造成了老百姓争相当房东的现象。

  群众眼里怎么看?

  曾经投诉过违章建筑的章先生说,违章建筑之所以长期存在,是因为旧的违章建筑问题没有解决,新的违法建筑不断滋生,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大多数市民对违章建筑抱着痛恨的态度,希望政府下大决心、花大力气加以整治,还市民一个美好的家园。

  有不少房屋临街或居住在小巷子的市民,都在自家门前的空地上搭个棚屋出来,开个早点店、卖点食杂等。这些违章建筑阻碍交通、有碍观瞻,更把大家共同的生活环境破坏了。市民张先生说:“对这种现象,执法部门应加大执法力度,维护城市规划的严肃性和法律的尊严,严格依法拆除各类违章建筑,发现一处拆除一处,绝不能任其泛滥。”

  违章建筑近年来疯狂上演,更有不少市民只要知道城市哪里要改造,就去哪里私搭滥建。更出现了部分片区市民集体乱搭盖的现状,为的就是套取拆迁补偿费。市民王先生说:“这种现象不仅损害社会公平,也影响了我们的市容市貌,对我县的城市建设、改造带来很大的影响。这种行为显然是违法的,我觉得应该把违法建设遏制在萌芽状态。”

  世代居住在老城区的刘先生则说:“违章建筑也要区别对待。比如老城区的住户私人建房目前受到严格的控制,而现行的有关规定只准住户不能超过2层。鉴于日益紧张的建设用地,能否调整老城区农居民私人建房的楼层限制,把标准提高到3.5层?一旦明确了合理科学的建房标准,就要严格执行。”

  拆违究竟有多难?

  日前,记者在县规划局了解违章建筑的相关情况时,县规划监察大队负责人对此深感肩上的压力,他说:“我县城乡的违章建筑多得数都数不清,点多、面广、量大。仅丹东街道梅溪村去年就有80多户村民未经批准就集中建房,而我们监察大队人手不足,管不胜管。”县国土资源局监察大队负责人则说:“去年我们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发生了多起被围堵的事件。”

  县国土资源局会同石浦镇曾对某村一个违法建设的鱼粉厂展开拆违,当拆违机械进场时却受到该村四五十名村民的阻挠,并冲击警戒线,使原本易行的拆违进行了四五个小时。拆违对于拆和被拆方来说,都可谓是“劳命伤财”。

  至于阻止违建和拆违难的原因,有关部门各有说法。有的说,第一时间发现难。执法部门人力有限,尤其是乡镇街道仅有2至4人,而管理点多面广,无法在第一时间及时发现违章建筑。建房户法律意识淡薄。按照规范,在建筑动建时应该是国土、规划、城建人员“三到场”,而户主往往不请“三到场”,有的甚至为了多占地往往故意将界桩移位。有的说,举报难。有的怕举报遭受打击报复,更多的是因为违章建筑与自己没有切身利害关系而不举报。有的说,抢搭抢建多,导致执法部门监管难。违建户采取你进我退,你拆我再建策略,有一家建起来后就有更多群众跟风抢建。他们主要利用节假日和早晚时间空当强行抢建,执法监管部门难于控制。等到发现时已经木已成舟,处理难度自然加大。有的说是因为管理机制不顺畅。目前违章建筑管理部门有规划、国土、城管、乡镇街道等组成,合力形成较难。有的也直白地说,集体违章建房现象的增多也为打击违章建筑现象带来不利的影响。近几年来,我县不少农村建造农民会所等集体用房,普遍存在着未批先建的情况,而治理起来又很难,这给私人违章建筑树立了不好的样板。还有人说,干部和干部亲属的违章建筑也为治理违章建筑现象制造了难点。这类违章建筑的住户往往拥有良好的社会关系网,治理起来难度相对较大,群众有了坏“榜样”,往往造成歪风蔓延。此外,还有法院执行难等原因。

  违建歪风咋整治?

  对于如何加强城乡建房监察管理工作,狠刹违章建房歪风。县经济发展软环境投诉中心有关负责人说,面对违章建筑,要坚持“铁的态度、铁的手段、铁的措施、铁的纪律”的四铁要求,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坚决查处各类违法搭建抢建。尤其是要落实领导责任制的原则,干部不仅要管得住自身,也要以自己的行动影响亲属和部属以及广大群众。只要在党的领导下,自上至下统一思想,采取坚决态度,如抓计划生育一样实行“一票否决制”,违法建筑岂能治不了?

  县规划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应结合我县正在开展的“两城创建”工作,加大对城区违章建筑的整治力度。他说,一是加大整治工作组织力度,建议县里开展违法占地违法建房专项整治工作,成立联合整治工作小组,整合各方力量,集中治理,巩固成效。二是加大源头控制力度,采取每天查、经常查、重点查、反复查的形式,力争把违章建筑消灭在萌芽状态。三是加大处置力度,对于历史遗留的违章建筑要分类分批研究,采取相应的措施;对新建的要坚决查禁,坚决堵住,不让违法建筑存有任何侥幸心理。四是加大联合执法力度,充分发挥街道、乡镇、村(居)的属地管理职能,实行联合管理、执法,并依靠公安、政法、纪检的力量,加大对违法建设的人和事打击力度,坚决狠刹违章建房的歪风,为我县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县国土资源局有关负责人说,要加强基层国土所宅基地管理的落实,切实做到宅基地审批动工“三到场”,将违法用地制止在初始阶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置问题,避免批人情地、关系地。要对批后项目有监管,停工后的项目有跟踪,不要仅仅依靠群众举报来执法,争取工作的主动性。

  城市建设工作社会性、公益性和群众性都很强,既需要责任单位尽职尽责,更需要广大群众的鼎力支持和积极参与。然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市民对于建房违章的相关法律法规知之甚少。有关部门还必须加强宣传,营造氛围,进一步增强广大群众的法律意识、城市意识、规划意识、文明意识,形成城市建设“人人参与、人人有责”的积极氛围。(记者 何幼松)

【编辑: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