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钦为了保护藏书而订立了严格的族规,世代的子孙严格遵循“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遗教,但终因年代过于久远,藏书还是有很多的失散。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阁内的藏书实有4094部,共53000多卷。鸦片战争时,英国侵略者掠去了《一统志》等数十种古籍。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年),又有盗贼潜入阁内,偷去了许多的藏书,转卖给法国的传教士和造纸厂。后来又经历了许多的变故,到1940年,阁内的藏书仅存1591部,共13038卷。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为了保护天一阁,专门设置了管理机构,探访得到了流失在外的3000多卷原藏书,又增入当地收藏家捐赠的古籍,现藏珍版善本达到了8万多卷。
天一阁之名,取意于汉郑燮《易经注》中“天一生水”之说,因为火是藏书楼最大的祸患,而“天一生水”,可以水克火,所以取名“天一阁”。书阁是硬山顶重楼式,面阔、进深各有六间,前后有长廊相互沟通。楼前有“天一池”,引水入池,蓄水以防火。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范钦的重孙范文光又绕池叠砌假山、修亭建桥、种花植草,使整个的楼阁及其周围初具江南私家园林的风貌。
慈城:细心挖掘精致细节
慈城,在宁波历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江南古镇有不少,但是走进慈城,你能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江南古镇所具备的醇厚绵长的水乡情韵。古镇的街道不太宽,成片的旧房子,青砖黑瓦,光滑的青石板路,还有高高的马头墙,残损的牌坊,以及枝繁叶茂的古树。城内留存的官宦宅第、祠堂牌坊、学宫书院,像沉默的长者,沉静之中又有不同的风范,如县衙的静显得庄严格肃穆,而孔庙的静则显得厚重和宏大。
慈城的很多景点都是被打散了分布在县城各处,一些新的旧的建筑交融在一起,很多精致的小细节,需要自己细心去挖掘。
慈城的历史相当的悠久,设县在唐开元年间,最早见诸记载则可上推至公元前。史记:“周元王三年(前473年),越王勾践城——勾余”,这是慈城最早的古名,后改称“句章”。至唐开元26年设慈溪县,因县城建此取名慈城。慈城内有古县衙、孔庙、校士馆、清道观、城隍庙、甲第世家、符卿第等古建筑,历史遗迹丰厚,在约5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拥有国家省市区四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3家。慈城的孔庙是目前浙东地区惟一保存最完整的学宫,位于城内中心位置上,建于北宋雍熙元年(984年),比现今北京孔庙的历史还要早318年,1048年迁移到现址。
慈城还是一块人杰地灵的沃土,自唐宋至明清,慈城一带出进士519人,素有“鼎甲相望、进士辈出、举人比肩、秀才盈城”之誉;到了近现代,又涌现出周信芳、秦润卿、应昌期、谈家祯、冯骥才等一大批名人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