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金冠村红色传统犹存 新四军曾在暗室躲避搜索
稿源: 宁波晚报  | 2011-05-12 11:29:30

 

  乡村名片

  金冠村位于余姚市南部,距余姚城区约10公里,由金岙、里冠珮和外冠珮3个自然村合并而成。村落依山而建,沿溪而居,溪村相融,溪山相映。

  历史沿革

  自北宋熙宁年间兵部尚书朱廷碧来姚定居冠珮开始,金冠村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金冠村之所以取这个名字,缘于金冠玉珮这个意思,其中冠珮村更独特,不仅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同时又是“红色山村”,红色遗迹还保留完好。

  村落特色

  金冠村的建筑很古朴,延续着清代的建筑风格,卵石路、石砌墙、木结构建筑原貌,村居沿溪依坡拾级而建,块石砌墙,卵石铺地,木构简洁,朴实无华。2005年8月,该村被评为“宁波市历史文化名村”。

  记者探访

  红色传统保留完好

  金冠村不仅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也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山村,是浙东抗日根据地之一。

  在一幢横五间的二层楼房前,从1942年起,这里曾一度成为浙东抗日民主政权南山县政府的驻地。谭启龙、何克希、朱之光等都在冠珮村领导和指挥过浙东的抗日斗争和解放战争。在这二楼中,有个暗室,抗战时驻扎在此的新四军曾多次躲过敌人的搜索,只要取下窗下的几块木板,就另有一个空间,在老式房子延伸的屋顶下,造了一间暗室,一次能藏下十余人。不过现在这栋房子已成为私人所有,经过修葺,还基本保留了原貌。

  除此之外,这里的红色记忆还有浙东革命根据地著名烈士黄明的故居,在金岙自然村的中心,冠珮溪的东首。房子为砖木结构,檐口柱子上有木雕的柱托。

  黄明原名叫金达,是金岙自然村人,曾担任姚北特派员和中共余上县委委员,被叛徒出卖而被捕,牺牲于1947年6月,年仅23岁。

  古桥古屋历经百年

  这里的人们还住在很多木结构的老房子,很矮小,很多房子的确切年代已说不出,新建的房子也大多采用木结构,看起来很整齐。

  村庄里,横跨溪流的古桥一座连着一座,大多是窄窄的青石板铺就,抚摸它们,指尖流淌出岁月的质感。

  冠珮溪上有永兴桥、新村桥、万安桥等十多座,尤以万安桥最重要,是金岙村东西走向的主要通道。在桥扶栏上各有4个望柱,北边扶栏外侧为平面线条镂边空壳大字,南边扶栏板上为阴刻大字,柱中间扶栏板外侧刻有“万安桥”3个楷书,字迹秀丽。全桥用卯榫连接,既牢固又美观大方,同时兼有平原石桥和山区溪流桥梁的特色。“来过这里的桥梁专家,赞叹不绝呢。”村民很自豪。

  双喜桥也在冠珮溪上,已历经百年风雨,是惟一一座圆拱型石制高桥,双喜桥用青石料制成,拾级而上,中间为一方形平台,两侧由护栏和望柱组成。望柱上雕有石狮等饰物,桥正中两侧的护栏石板上刻有“双喜桥”的名称和“横山曲水”4个大字。这4个字,正好点出了冠珮的地理风貌和山水奇景。

  勤劳村民自给自足

  5月的金冠村美极了,漫山遍野的翠竹,欢腾奔流的山溪,还有山间烂漫的花朵,黛色石屋掩在山间,显得宁静。

  生活在这里,生活完全可以自给自足,山货一年四季有,柏油马路已通到山里,出门买东西也很方便。

  沿着潺潺而鸣的溪流拾级而上,溪流边,村妇们或洗衣、或淘米洗菜,男人们趁着饭前一点空闲,劈着竹篾,制作扫把、椅子、饭篮等物件,再往山间走,一个年过六旬的老大妈,独自一人扛着一根长长的毛竹下山来。老人说,她的子女们都在城里生活,想要让她一起去住,但是她觉得山里好,住着惯,而且生活本来就是应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这几天,春笋、雷笋一茬接着一茬长,家家户户忙着晒笋干,只要天气好,随处都可见半干的笋干,特殊的香味弥漫在空气中,勾出馋虫无数,偷吃几片,村民们也不会说什么,嘴角一笑,那意思是说,吃吧,放开肚子吃。

  宁波晚报记者 袁妙飞 通讯员 俞彩霞 鲁银华

【编辑:沈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