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汶川地震3周年:宁波将爱心与希望撒在了震区
稿源: 宁波晚报  | 2011-05-12 12:48:17

2009年4月时的瓦砾乡建设现场

  “宁波的援建者不仅带来了发达地区的先进理念,更重要的是,还给孩子们埋下了希望的种子,让他们学会坚强和快乐,这是无法代替的精神财富。”青川县教育局局长陈云说。

  “玉树的小朋友们,我们在青川为你们祈祷,我们的心和你们一起经历着灾难,忍受着地震带给我们的痛苦。当废墟上的灰尘逐渐散去,当山石堵塞的道路被重新开辟,我只想对你们说一句话:让我们一起坚强!坚强!坚强!”——《让我们一起坚强——给玉树小朋友的一封信》

  “我有一个梦想,那就是有一天能到宁波去看一看,玩一玩。看看那一望无际的大海,卷起裤脚,光着脚丫,站在软绵绵的沙滩上,闻闻清新的海风,静静地张开双臂,拥抱大海。我想登上宁波的高山,向下俯瞰宁波美丽的景色。我想在山顶放声歌唱,尽情呼喊:“宁波,我来啦!”我想采一朵野花,折一些野草,编成一顶顶漂亮的小草帽,送给我最敬爱的宁波援建的叔叔阿姨们,递上我最忠诚的感激与祝福!”——《我心目中的宁波》

  这两篇作文,节选自青川县乔庄小学“尖尖角”文学社第一期社刊。这个文学社是奉化市实验小学的陈亚斌老师一手组建起来的。两周前,孩子们给已回到家乡的陈老师寄来了一份礼物,那就是“尖尖角”第一期社刊。

  2010年2月至6月,陈亚斌作为宁波市第三批赴青川支教老师,在那里呆了一个学期。就在那时,她帮助学校建起了青川第一个文学社。“我去的时候,由宁波援建的乔庄小学已经投入使用了。学校很漂亮,硬件很齐全,但软件方面还很薄弱。”陈亚斌发现,震后的青川,当地仅有两家书店,而书店里除了教辅用书外,几乎找不到一本文学类的书籍。

  “书籍是孩子们最好的朋友。我希望能帮助学校成立一个小文学社,帮助孩子在阅读和写作中寻找快乐。”陈亚斌将自己的想法与校长何德奎说了,何校长十分高兴,这与自己的想法不谋而合。陈亚斌从各地捐赠给学校的图书中找出数百本适合孩子阅读的,设计了精美的报名海报,并经各年级老师推荐,最终吸纳了42名学生,他们都是对文学有着浓厚兴趣的孩子。“我给文学社取名‘尖尖角’,就是希望孩子们能崭露头角,超越前人。”

  2010年6月28日,陈亚斌结束了支教任务,要离开青川了。离别的那天,孩子们哭了,陈老师也哭得不成样子。最后,“我和孩子们约好,回到奉化也一样当他们的指导老师。”回到了奉化老家,陈老师一半的心还在青川,还牵挂着“尖尖角”。

  知道在青川买图书不方便,在奉化看见好的图书,陈老师就会一样买上两份,给那里的孩子寄过去。看到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她会与社团的指导老师交流沟通。现在,文学社的社员队伍更壮大了,有了近50名小社员,校园里爱读书、爱写作的氛围也越来越浓厚。

  除了援建教师组建起青川第一个文学社外,幼儿园的宁波男“阿姨”教孩子学会了坚强与快乐。

  2009年3月,20岁刚出头的黄斌随着省里的第一批支教团到青川乔庄幼儿园担任了孩子王。随和、开朗的他没几天就赢得了孩子们的欢心,都称他“哥哥老师”。

  “第一次到青川,幼儿园条件很简陋,孩子们还会为争玩具吵闹。怎样让他们更开心,我可动了不少脑筋。”黄斌想了一个点子:他给每个小朋友发了一张纸,让小朋友画上小船,画完小船之后再用这张纸折船,折完船之后再用脸盆里的水让孩子们玩船。简简单单的一张纸竟然能玩这么多游戏,孩子们乐坏了!

  2010年9月,黄斌第三次到青川的乔庄幼儿园,这次和他一起来的还有另外两位男“阿姨”。

  男老师的到来给幼儿园带来了不一样的活力。他们自创了一套幼儿操,每天早晨带领孩子做操。“我们摔倒不怕痛,自己爬起很勇敢!”孩子们唱着老师自编的儿歌,做着体操,成了幼儿园的一景。每天清晨,幼儿园外就站满了青川当地居民。

  宁波晚报记者 王霞开 胡菲 文/图

【编辑:沈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