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慈溪一所农村医院曾救治40余名新四军战士
稿源: 宁波晚报  | 2011-05-13 13:37:18

斑驳的墙上依稀可见济字右半边。

慈溪市龙山镇济众医院老洋房。

  1934年,旅沪商人黄裕明遵从父母的遗愿,在慈溪市龙山镇东渡村(原庄黄村)购地4.75亩,盖起24间洋房,当地一些贾商士绅纷纷出资购置医疗器械,齐心协力建起了济众医院,也称庄黄医院,第一任院长是俞士英。

  农村医院成为抗战后方医院

  一开始,济众医院和所有农村医院一样,接待的都是普通民众。到了上世纪40年代初,日寇横行浙东,济众医院又多了一重身份,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三五支队后方医院。

  1941年6月,镇北、慈北筹建抗日武装失败,共产党员李平、沈一飞、邱焕高等人在五洞闸海塘边遭到敌人枪击,李平和沈一飞壮烈牺牲,邱焕高受了重伤。在地下党人的帮助下,邱焕高被送到庄黄村藏身。当时就是俞士英每天秘密出诊为他清理伤口,原本化脓的伤口也很快得到了控制。后因当地风声过紧,邱焕高被转到别地治疗。

  1942年秋天,当时济众医院有20多名正在接受治疗的新四军战士。不料日寇从叛徒口中得到了这一消息,200多个鬼子带着60多副手铐包围了医院。好在医院事先得到上级通知,大部分伤员都被临时安置到周边村民家中,仅1名胸部中弹的重伤员无法转移。院长俞士英急中生智,把这一伤员藏进了堆满柴草的太平间。后又亲自出面与日寇周旋,最终躲过了搜索,无一人因此受伤。

  “据不完全统计,在抗日战争期间,济众医院先后救治新四军伤病员40余人,有两名护士后来成为三五支队的医务人员。”黄岳大说。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还有老战士来这里重访,谈及在这里养伤的日子,谈及无党无派却有着仁心仁术的俞医生。

  “济众”承诺自始至终不放弃

  济众医院设有内科、外科、妇产科等多个科室,还有手术室和药房,拥有腹部手术器械、显微镜、助产器等在当时算是比较先进的设备。全院共有20张床位,6名医护人员,其中包括俞士英和他的妻子胡静志。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济众医院是当地数一数二的医院,在三北地区乃至整个宁波都享有盛名。解放后,济众医院又承担起培养医护人才的重任。

  在济众医院的历任院长中,俞士英不仅是最早的一位,也是在任时间最长的一位。俞士英毕业于宁波光华医学院,在附属光华医院工作过一段时间,后来又在山东齐鲁医科大学和北平协和医院进修。他精通内外科,熟悉产科,医术高超,医德高尚。从建院之初到1966年“文革”开始,32年间,俞士英倾尽心力实践着“济众”的承诺。

  “其实,早在济众医院建成之前,俞士英就来到了三北地区。1933年,当地暴发瘟疫,俞士英来到范市,救治了不少人,还免费给贫苦百姓施诊。”黄岳大说。

  旧址被列为慈溪市文物保护点

  从最初的济众医院,到后来的庄黄西医联合诊所(1955年)、大蓬联合诊所(1956年)、甸山联合保健所(1962年)、甸山公社卫生所(1973年)和甸山乡卫生院(1984年),济众医院经历了几度风雨变迁。80年代末,济众医院结束了它的使命,成为一间普通的乡间敬老院,后来又空置了十来年。如今,外墙上,济众医院几个大字已被风雨蚕蚀,仅济字的右半边依稀可见。

  在村民的带领下,我们穿过医院偏门来到一栋四合院式的老洋房前。记者看到庭院、洋房都已破败不堪,可村民却如数家珍地向记者描绘他记忆中的“小花园”,木香花、广玉兰、枇杷树、桂花树……“现在庭院里就剩这棵石榴树了,都快80年了,它倒是越长越好。”

  由于经历了一场火灾,烧毁了两间房子,后来又塌了一间,一些墙体也已经剥离。“去年,俞士英的一双儿女俞雷、俞禄梅故地重游,说能不能把这个地方保护起来。”黄岳大说,今年1月,济众医院旧址被列为慈溪市文物保护点。接下来就是清理和修缮,“也算是告慰俞老先生的在天之灵。”

  东南商报记者 童程红/文 张柯/摄

【编辑:沈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