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客古道梁皇驿附近的古桥。记者 王鹏 摄
西门古道
松门岭上景色
水母溪
筋竹庵
2011年3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设立中国旅游日,时间为5月19日。近400年前徐霞客出宁海西门的那一天从此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1613年5月19日,是《徐霞客游记》的开篇之日。在那一天的游记上,徐霞客写下了“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的文字。
一代游圣徐霞客当年一定想不到,他一生的行走不仅成就了中国历史上的一部奇书,更在近400年后成就了中国的一个节日。
“5·19”中国旅游日到来前夕,我们重走徐霞客在宁海境内走过的古道。沿着那些碎石铺成的道路,历史的记忆,在婆娑的风声里,迤逦而来,我们仿佛看到了数百年前那个行者的背影。
“癸丑(公元1613年)之三月晦(每月最末一天为晦),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根据推算,“癸丑之三月晦”,正是公元1613年5月19日。也就是从这一天起,徐霞客开始了他一生“驰骛数万里,踯躅三十年”的游程。
重走霞客古道,我们也选择从西门出发。全程陪同我们的是有“宁海徐霞客”之称的童章回老先生。
为方便游客找到已经不连贯的霞客古道,自宁海西门至华顶峰沿途,依次设立徐霞客开游古道遗迹碑,分别为西门古道、梁皇驿、岔路口、水母溪、松门岭、王爱山、百观山、弥陀庵、仰天湖等九处。童章回说,当年徐霞客在宁海境内自西门始有50公里的路程。
人物介绍
游圣徐霞客
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汉族,明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市)人。伟大的地理学家、旅行家、探险家。徐霞客经30年考察撰写成的260多万字(遗失200多万字,只剩下60多万字)《徐霞客游记》,开辟了地理学上系统观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既是系统考察祖国地貌地质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绘华夏风景资源的旅游巨篇。
徐霞客的足迹遍及今16个省市区,他的游历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28岁以前的纪游准备阶段。重点放在研读祖国的地理文化遗产,并凭兴趣游览太湖、泰山等地,没有留下游记。
第二阶段为28岁(1615)至48岁(1635)的纪游前段。历时20年,游览了浙、闽、黄山和北方的嵩山、五台、华山、恒山诸名山。但游记仅写了二卷,约占全书的十分之二,其中含“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第三阶段为51岁(1636)至54岁(1639)为纪游后段。历时4年,游览了浙江、江苏、湖广、云贵等江南大山巨川,写下了8卷游记。
西门古道
离宁海重建的西门不远,有一段鹅卵石铺就的小道,这就是西门古道。徐霞客出宁海西门,从这里走向远方。小道上有一个古老的拱门,上刻“道通台越”四个字。“当年这条路是通往台州和绍兴的。”童章回解释说。拱门里面是一道长廊,显得十分古旧,还有茶摊的遗迹。离拱门不远处,有一株粗壮的樟树,已逾400年树龄的老樟枝繁叶茂。
我们走上这段古道时正值小雨微风,没能领略到徐霞客出城时的“云散日朗”,但满目绿意仍然充满勃勃生机。“徐霞客挑这样的日子出游,是积多年游历的心得作出的。因为5月中旬这个时间点刚好气候宜人,不冷不热。”童章回说。
梁皇驿和岔路口
“三十里,至梁皇山。闻此於菟(即老虎)夹道,月伤数十人,遂止宿。”梁皇驿是徐霞客第一个住宿的地方,我们驱车从西门至此,一路走走停停,也不过就用了半个多小时,徐霞客当日却不知道要花多少时间才走完这“三十里”。如今的梁皇驿已经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年岁已久的民宅,以及新修的院落。
对面的梁皇山上满目绿意,想象不出当时怎么会有老虎从山上潜入这个村庄伤人,而且月伤数十人。
“自宁海发骑骑马出发,四十五里,宿岔路口。其东南十五里为桑洲驿,乃台郡道也;西南十里松门岭,为入天台道。”岔路如今是一座小镇,路上多见一些经历岁月的民宅。徐霞客当年从西门到梁皇山再到岔路,所经的古道已被现代文明切割成大小数段,但是风格甚为一致,路基都是由拳头大小的卵石铺就。据传这条古道修建于唐代,是宁海至天台的要道。
水母溪和松门岭
“十五日渡水母溪,登松门岭,过王爱山,共三十里,饭于筋竹岭庵,其地为宁海、天台界。”我们看到水母溪的时候,惊讶游记中为什么用了一个“渡”字,因为溪水很清很浅,目测只及脚踝之上寸许,踢掉鞋子就能趟过去。水底石上的青苔清晰可见,山风拂过水面兴起粼粼微波。童章回说,修水库前,这里的水很深。
顺着横过水母溪的小石坝穿过水母溪,周围可见大片油菜花田,油菜已收花结子。边上还有数块麦田。当时徐霞客在游记中亦记载“多见麦田”。驱车往松门岭山上开,车行渐高,只觉山间寒气随薄雾弥散,远山可见岚霭,近处茶田齐整,树声婆娑,眼光开阔。有碎石古道,绿草环镶。
想到徐霞客在游记中所写“泉声山色,往复创变,翠丛中山鹃映发,令人攀历忘苦”的话语,如今泉声未闻、杜鹃不见,其间景色已不复当年,不过面对青山绿树,久缚城市水泥森林的我们仍然体会到了“人意山光,俱有喜态”。
筋竹庵
“又十五里,饭于筋竹庵。山顶随处种麦。从筋竹岭南行,则向国清大路……令担夫随云峰往国清,余与莲舟上人(上人:对僧人的尊称)就石梁道。行五里,过筋竹岭。岭旁多短松,老干屈曲,根叶苍秀,俱吾阊门盆中物也。”徐霞客两次来到宁海,一次是1613年,一次是1632年,两次都在筋竹庵用过饭。从松门岭需绕些山路达筋竹庵。筋竹庵原来的样子已经不复见,扩建中的筋竹庵还搭着脚手架。边上有一汪老潭,半壁由鹅卵石垒就,一头老牛抬头大吼,声音传出老远,倒有几分古意。这里的古道同样几乎被野草覆盖。当年徐霞客见过的“老干屈曲、根叶苍秀”的短松已不多见。
尽管隔了数百年时空,徐霞客当年为揽胜,我们此刻是访古,但是迎着山风呼吸着清新的山间空气,发现那种悠然、那种开阔,已然通过变化了又似没有变化的山景源源不断地传递过来。
东南商报记者 周静 周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