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去是希望儿子以后不要再像我”
讲述人:毛先生
基本情况:在四川打工,妻子两年前带着女儿出走了;儿子12岁,和奶奶生活。
儿子跟我打过电话,说你们前两天去过家里,采访过他和奶奶,还有人要和他结对做代理家长,说实话我心里挺难受的,是我没有尽到一个做父亲的责任。
过去这么多年,我和他妈妈一直吵吵闹闹,有时候打起来还动了家伙,孩子都看在眼里,我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两年前,他妈妈带着大女儿彻底离开了,我当时心里真是憋屈得慌,我就是想着,她走我也要走,我一定要出去,多赚钱,争一口气。
当时不是没有顾虑,儿子还小,我母亲又快80岁了,这一老一小放在家里的确挺让人担心的,可我也没办法,就算不和那个女人堵气,我也得出去干活,为的是多赚点钱,让这祖孙俩过得稍微好一点。
我就这样去了四川,我文化低,又没什么技术,只能凭苦力气,在工地上做泥瓦匠,拼命干活,一天累下来倒头就睡,就不会去想家里那些乱七八糟的事儿了。我一个月才给儿子打一次电话,不是不挂念,是拿着话筒好像没什么好说的,他的成绩,不问也知道,总是不好的;问他“奶奶身体好不好”,他总说“还行”,然后就不知道说什么了,他偶尔也主动打电话来,就是要钱,其余也不会说什么。
可是我知道,他心事挺重的,就是不说,或者不知道怎么说。
我第一次去四川的时候也没见他怎么样,可是今年过年我回家,待了20来天,临到要走的时候,儿子突然大哭起来,哭得那么伤心,以前他妈打他的时候也没见他这样,眼泪一把鼻涕一把,我说你这是干什么,他说爸爸你能不能不要走,你走了有时候我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说到这一段的时候毛先生在电话里沉默了很久,记者隐约听到抽泣声)
除了在这里卖苦力外,我想不出什么办法给他更好的生活。我的计划是在四川再干个一两年,然后看能不能回到宁波找一个工作,这样我就能经常回去,看看他,管管他的学习。我希望他能够健康快乐地长大,然后走出这大山,我希望他以后千万不要像我,要过得比我好。
-专家提醒
别让一些遗憾成为心中永远的痛
近年来,留守儿童的犯罪率有上升趋势,这与这些孩子的情感缺失有着密切关系。
市妇联曾经开展了一个关于留守儿童的调查:我市孩子留守时间1年的占18.7%,3年以内的占25%,3年以上的占56.25%,留守时间最长的达到10年。
全国家庭教育研究会专家、宁波大学教授陶志琼说:与父母的依恋关系是孩子身心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基础,长时间不与父母一起生活,缺乏父爱母爱,缺少与父母的交流,会使得留守儿童普遍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
陶志琼表示,人际关系敏感是留守儿童身上表现出来的最为突出的不良心理之一。留守儿童年缺乏一种稳定而和谐的亲子关系,极易表现出胆小、不与人交往等不良的人格特点,往往在性格上变得孤僻自卑,缺乏自信,调查显示18.5%的“留守儿童”对班集体活动不感兴趣,不愿跟同学一起参加,显得不合群,人际关系十分敏感,不愿与人接触,喜欢独来独往。
陶志琼说:“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不应该缺位。父母应该有强烈的责任意识。也许现在父母觉得为了生计远离孩子,没有参与孩子的成长只是有一些遗憾而已,千万别让这种遗憾变成孩子及家人心中永远的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