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城市父母深思:我的孩子是否也被“留守”了?
稿源: 东南商报  | 2011-05-24 08:15:25

漫画 任山葳

  -“伸出双手温暖他们”后续

  “商报这几天发起‘拯救留守儿童’行动,让我如坐针毡,我的女儿也被留守老家了。”5月20日,市民诸先生看到本报报道后,写下这样一条微博。此时他已经有20天没看到女儿了。

  自从本报与市妇联联合推出“关注留守儿童”特别报道《伸出双手温暖他们》后,不但激起许多爱心家长的踊跃结对帮扶,而且让许多因忙于工作而忽视孩子的城市家长“惊醒”:我的孩子是否也被“留守”?

  “原来,我的孩子也被留守了”

  诸先生平时上夜班,妻子也很忙,2岁的女儿一直由他母亲照顾。但诸先生的母亲在这边待不惯,老家事情也多,需要他母亲处理。今年过完年,夫妻俩决定,把女儿交给他母亲带回老家照看。

  “刚开始几天我心里空落落的,但也是没办法。”诸先生说,“五一”他们回去,孩子足足认了10分钟才把他们认出来,然后一下子兴奋起来,晚上一直叫着爸爸妈妈,不肯睡。女儿的表现,让他觉得又幸福,又心酸。

  做外贸的徐先生也有类似感触。他的儿子是在身边长大的,今年刚上小学。但孩子常住外婆家。“我真是忙不过来,有时我出门他还没醒,我回家他已睡着了。一出差又是10天半个月看不到他。表面上,他不是留守儿童,可实际上也是留守儿童。”徐先生说,他觉得自己的责任尽得太少了。

  “春节时,我带儿子去朋友家做客。他有点不合群,还喜欢跟小朋友抢玩具。”陈女士表示,自己工作早出晚归,孩子爸爸长年在外,为此,她找了一位保姆,每天接送孩子上幼儿园,24小时陪护在孩子身边。春节期间,保姆回老家过年,陈女士意外发现儿子的性格有些变化:看见陌生人显得有点胆怯,躲在大人身后,不愿意打招呼;晚上睡觉时,哭着要保姆陪伴……陈女士觉得孩子与她有隔阂,却束手无措,只能催保姆快点回家。

  “周末父母”也有说不出的痛

  每星期一早上6时,陈波夫妇蹑手蹑脚地走出房间,开车到杭州上班。此时,8岁的女儿怡怡还在梦乡中。怡怡的班主任吴老师说:“班上47位学生中,像她这样只有周末才能见到爸爸或妈妈的孩子有10多位,其中多数人的学习成绩、平时表现也不是很理想。”

  陈波夫妇属于典型的“周末父母”。周一到周五,已经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由爷爷奶奶照顾。周五晚上他们才回家。陈波说,这种状况从孩子满周岁就开始了。刚开始,他和妻子都很想孩子,经常在下班后赶回宁波看女儿一眼,第二天一大早又急匆匆赶回杭州上班。可时间一长,来回奔波的劳累让他们只好放弃。但渐渐地陈波也感觉到有大问题,小学一年级时她女儿就感到学习很吃力。于是夫妇每天晚上7时给女儿打电话,让她把当天的家庭作业读给他们听,有不会做的题目就在电话中指导,还有不懂的地方,则在周末他们回家后进行耐心解答,“每天至少要打半个小时电话。”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像陈波夫妇一样因工作原因只能做“周末父母”的年轻夫妻不在少数。由于工作、生活的压力,他们不得不把年幼的孩子送给别人照看或者送到全托机构,使孩子成为城里的“留守儿童”。

  在日常家庭教育中,年轻父母不该缺位。针对这一普遍存在的家教误区,全国家庭教育研究会会员、宁波大学教授陶志琼说,家长应培养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让孩子获得安全感。同时,家长要重视发挥父亲的角色作用,利用生活场景进行随机教育;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关注、尊重、理解儿童的情绪,多给儿童鼓励和支持。

[1]  [2]  下一页  尾页
【编辑:沈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