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科教·卫生
5个小学生用40元钱 能做出一顿怎样的午餐
稿源: 宁波晚报  | 2011-05-30 07:30:28

  用40元钱买菜、做饭,他们会买些什么菜?花掉多少?又会做出怎样的一顿饭菜?昨天,30名小学生分5人一组在余姚马渚镇参加了“我给爸爸妈妈做顿饭”的活动。这些孩子中,15名是来自余姚实验学校的本地孩子,还有15名是来自余姚友爱小学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弟。他们的选择又有何区别呢?

  买菜:注意保质期VS讨价还价

  活动开始前,主办方按照2010年宁波人均食品消费支出中餐7.56元的标准,向每个同学发了8元。然后,每组同学拿着总共40元来到当地的菜市场买菜。

  徐睿、李梦斌等5人均是余姚实验学校的6年级学生。记者看到,他们比较注重荤素搭配,买了牛肉、胡萝卜、牛肚、尖椒等,一共花了33元。在购买速冻面包时,徐睿还拿着包装袋瞧了好一会儿,“我要看清楚生产日期”。看保质期,是徐睿买东西时养成的一个好习惯。

  记者在现场看到,本地孩子在买菜时很少讨价还价,而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在这方面就“精”了不少。“西红柿每500克要3元太贵了,能不能便宜点啊?”友爱小学的周静就跟摊主“杠”上了,在她的软磨硬泡下,摊主最终同意以每500克2.8元的价格出售。

  做菜:讲究质量VS用料扎实

  买好了菜,孩子们有的洗菜,有的切菜,有经验的同学被安排当厨师。半小时后,每组的菜都熟了。

  友爱小学的孩子们做菜用料扎实、分量足,以青菜、蒜苗、西红柿等蔬菜为主。周静所在的小组做出了8道菜,而他们在买菜时只花了28.2元。余姚实验学校学生做出来的菜看起来很精致,佐料搭配不错,一些学生还在菜里点缀上红红的樱桃。

  专家说法

  “虽然我们不能根据这一次行为实验得出什么结论,但活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情况值得我们思考。”海曙区教育局中小学心理健康咨询专家徐晓虹,在看了孩子们的表现后说,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和宁波城里孩子之间有不少东西可以相互学习,比如本地孩子买东西时会注重细节,注意看保质期,而外地孩子相对要务实一些,他们花的钱少,但做出来的菜跟大人不相上下。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的滕崇认为,现在一些小孩子这也不懂那也不会,是因为父母太包办了。而有些小孩子沟通意识和团队精神比较强,这是父母放手让他们多参加社会活动的结果。

  宁波晚报记者 徐文燕 文/摄

【编辑:沈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