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久旱无雨,位于江北区慈城镇的英雄水库水位明显下降,水库迎水坡坝脚显露。据该区农水局介绍,当前英雄水库蓄水量仅剩310万立方米,只能维持整个慈城地区的工业、居民用水40天左右。目前,该局已调配人力和抗旱物资,为缓解旱情做好准备工作。 (胡建华汪佳丽包和平摄)
奉化溪口,钦寸水库工程引水隧洞倪家岙支洞工程现场,建设者们正在热火朝天开展工程立功竞赛活动。
面对当前水资源要素紧张的局面,宁波最大的境外引水工程——钦寸水库被寄予厚望。钦寸水库由宁波、新昌两地共同投资合作建设,总投资31.76亿元。水库建成后,将为宁波地区供应1.26亿立方米优质水,是当前宁波市区自来水供水量的1/3。
宁波广泛寻找水难题应对之策,钦寸水库建设就是其一。
据悉,以当前宁波市每年近23亿立方米的的供水能力计算,“十二五”期间,偏旱年份全市将仍有最高4亿立方米的用水缺口。如此大的供水缺口如何解决?遭遇干旱之年,当前城镇和农村供水如何保障?
根据新近出台的《宁波市委市政府关于水利改革发展的意见》,到2015年,我市计划新增供水能力3.5亿立方米/年,若算上即将建成的曹娥江至慈溪引水工程,全市总供水能力达到30亿立方米/年。
大旱考验宁波“水缸”保障力
去年下半年以来,全市降雨量持续偏少,今年上半年更是出现60年来罕见的严重气象重旱,水库总蓄水量大幅降低。宁波“水缸”遭遇了2003年以来又一次大旱的考验。
面对大旱,宁波市30座大型水库、370多座小型水库和江河发挥了重要的水源保障作用,特别是近年来建成的周公宅、西溪、力洋、双溪口、上张等水库为全市提供了优质足量水源,至今没有对生产生活造成影响。
然而,由于城市供水系统与水源工程供水结构尚不完全匹配,水资源配置和调蓄能力没有最大地发挥出来,当前,宁波“水缸”在持续干旱面前已显得捉襟见肘,水资源保障能力尚待进一步提高。
面对大旱,现有的农田水利建设抗旱防灾能力仍显薄弱,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管理投入有待加强。那些依赖小型山塘、河网供水的地区应对灾害能力更是脆弱,特别是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能力不足,山区半山区供水保证率偏低。
水源工程建设如火如荼
“我们努力通过水源工程、引调水设施建设和优化调度,确保城乡生活和重要工业用水得到保障,农业和生态用水基本满足需求,分质供水、优水优用格局基本形成。”市水利局局长张拓原说。
当前,一批水利水源工程加快推进。钦寸水库工程输水隧洞加快建设,移民工作进展顺利。全省最大的滩涂水库慈西水库年初开工建设,计划“十二五”期间建成,慈西水库同时也是曹娥江引水工程的接纳体。水库建成后,慈溪未来10年至20年将彻底改变水资源短缺现状。目前,曹娥江至慈溪引水工程(“引曹北线”)宁波境内段全部建成。曹娥江至姚江引水工程正在有序推进。这些工程的建设使区域性供水矛盾得到缓解。
水资源质量品质正平稳提高。“大家都很关心水,‘水量、水质、水价’是三个关键词。”市原水集团副总经理俞宁说,他们正在通过“农业、林业、渔业”来共同管好水质,即通过在水库上游培育生态湿地、在水库库体发展净水生态渔业以及在库区种植水源涵养林、生态林,提高百姓饮用水品质,目前一些工程已经在各大水库陆续实施。
农村饮用水工程正在加快提升。2008年底,我市在全省全国提前两年实现了农民饮用水工程全覆盖,有效提高了我市山区、沿海和偏远地区的抗旱供水能力。目前正在进行农民饮用水提升工程,积极推进以区域联网、镇村联网为主的城乡联网供水建设。
内挖外引,做大做深宁波“水缸”
“宁波开发建设大型水库的资源已经利用完毕,为破解我市水资源瓶颈,一方面要通过加强境外引调水工程建设,增加蓄水量。另一方面,要利用好现有水库,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市境外引水办公室主任郑贤君说,在当前全社会共同关心水利改革发展的背景下,有条件的区域也可以通过开发建设中小型水库等来保障未来用水需求,努力做到外部引调水和内部挖潜同时进行。
据悉,2003年以来,全市对220座水库实施了保安工程建设,恢复水利库容1亿多立方米,相当于新建了一座大型水库。“十一五”期间,我市完成屋顶山塘整治168座。农村屋顶山塘治理,既确保了农民安全,也缓解了当地用水需求。
根据部署,至2015年,我市将实施对60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未来5年,水利部门还将全力推进22座大中型水库的水源地综合治理项目,加快推进山塘、小流域治理,在保障水量的同时,提升饮用水品质。同时,积极利用经济杠杆,推进水价改革。目前已在实施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计量水价制度。按2009年水价改革后的成效计算,每天宁波市区可节水6万吨。
宁波日报记者 魏萍 通讯员 胡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