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科教·卫生
一名普通邮递员却演绎民间舞蹈58年不止
稿源: 东南商报  | 2011-06-05 09:11:14

1.马宝春钟爱着这传统项目。

  2.用硬质的纸在模具上制作道具。

  3.表演民间故事《月明和尚度柳翠》。

  4.用席子布置表演场地。

  5.整理与“大头和尚”相关的非遗资料。

  “咚咚咚,锵锵锵”……4月19日,在鄞州区集士港镇翁家桥村的翁家祠堂里,锣鼓阵阵。祠堂前的空地上,正在表演当地传统的民间舞蹈、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大头和尚”。

  第一个出场的是“小和尚”,只见他头戴着夸张的面具,穿着明黄色的僧服,憨态可掬。因为是哑剧,又罩着面具,所以根本无法用语言和表情来表演,只能依靠夸张的肢体动作。一个简单的扫地动作,也被他表演得生动诙谐,引人发笑。然后戴着大头面具的“老和尚”、“柳翠婆”依次出场,场面顿时热闹起来。

  这一俗称“大头和尚”的民间舞蹈,亦称“民间哑舞”、“大头和尚舞”等,源于民间故事《月明和尚度柳翠》。始于清道光二十年,在这个村里已经流传了160多年。而扮演小和尚的人,就是“大头和尚”的主要传承人马宝春。十多分钟的表演结束后,他摘下面具,早已大汗淋漓,憨笑着对记者说:“天气太热了,这一场跳下来,挺累的!”

  今年70岁的马宝春从12岁那年,就参加村里的“大头和尚”民间舞蹈班,担任小和尚角色,没想到这一跳就是58年从未停歇。他是第六代传人,如今已传承至第9代。当然,跳这个民间舞蹈只是他的业余活动,他曾经的职业谁也想不到——一名邮递员。工作之余,只要有人请,他和同伴们就会去跳。一般都是在戏文开锣之前,他们作为开场表演亮相,以保平安。“跟以前相比,无论是道具、服装还是表演内容都有了进一步的更新,我们也得与时俱进呢!”马宝春说。

  东南商报记者 张落雁/文 记者 王 鹏/摄

【编辑:范敬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