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新闻网讯 在宁海白枇杷产地一市镇,6月是最热闹的月份,因为白枇杷成熟了。小小白枇杷就像一个个金果子,带动当地农户走上了致富道路。杨根胡就是其中的一位。
杨根胡是一市镇白枇杷种植专业村——曹家村的一位种植能手,也是一市镇最早种植白枇杷的一批人之一。记者找到他时,他正在自己的枇杷基地里忙碌着。在种植白枇杷之前,杨根胡开过拖拉机搞过运输业,也从事过海塘养殖,虽没成为大款,却也让他一直过着自认为还算幸福小康的日子。1997年,一场台风冲垮了他的海塘,也改变了他的人生道路。海塘倒塌后,不仅把他以前的收入全部搭了进去,还欠了三四万元的债务。看着倒塌的海塘,杨根胡不得不考虑下一步该怎么走。这时候,一个新兴的产业吸引了他的目光。曹家村除了海塘还有山林,当时广泛种植的是红枇杷。一些村民在红枇杷果林中看见几棵白枇杷果树,当时,红枇杷的经济效益并不好,而白枇杷在全国范围内还算少见。一些有经济头脑的村民认准了“物以稀为贵”的道理,就对红枇杷果树进行了“手术”——将白枇杷枝条嫁接到红枇杷果树上,迈出了白枇杷种植的第一步。一市镇政府也看到了白枇杷产业发展的前景,鼓励村民种植白枇杷。白枇杷产业的兴起为杨根胡打开了思路,他决定承包荒山,种植白枇杷,成了最早种植白枇杷的农户之一。
1998年,杨根胡种下了自己的第一棵白枇杷树。种植白枇杷跟海塘养殖不同,老杨要一切从头学起。种植白枇杷有两个难题,一是剪枝,果枝挂果量有多少之分,这和山上的毛竹山出笋量有大小年之分一样。一旦剪枝不当,来年极有可能结果产量十分稀少或直接出现不结果的现象;二是冻害,主要受天气情况影响而造成。一旦出现这种情况,白枇杷保鲜期变短,易出现烂果,经济效益将受到很大影响。为了解决白枇杷种植中遇到的难题,杨根胡投入了自己的全部精力。他积极参加县里、镇里组织的学习培训,并到浙江万里学院学习相关技能和知识。他也清楚在学校里和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还要跟实际结合起来,应用到果树种植的实践中,不断改进不断积累。他还将种植其他水果的成熟经验用在了种植白枇杷上,比如套袋的使用,可以使白枇杷色泽光鲜、皮薄肉厚、无农药污染、不怕鸟儿啄,一上市就非常抢手,价格自然高得多。凭借自己的勤奋好学和刻苦钻研,经过几年摸索后,杨根胡终于掌握了白枇杷种植的基本功,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果树专家”。更重要的是,他并没有把白枇杷种植的基本功对大家保密。村民们前来求教,基本上都能满意而归。若有难题,他也会花时间协助村民尽力解决。
种植和销售犹如人的两条腿,一旦其中的一条腿短一点,就会给正常的行走带来极大的不便。白枇杷要种好,更要销售好,这样才能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杨根胡对记者说,他很清楚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他的种植技术在村里属一流,但他的销售头脑却不如别人。以前,台州的黄岩罐头厂上门来收购,价格只有5元一公斤。正当他被价格问题困扰的时候,一市镇政府提出了打造自己的品牌,争取更高经济效益的倡议,一下子打开了他的销售思路。随后,他和其他村民一起成立了宁海县九龙金田果业专业合作社,使用共同的品牌、统一的包装。在销售策略上,按照鲜果的个头大小进行分类包装,制定不同的级别,使得大小不一的鲜果有了不同的市场定位,满足了各个市场层面的需求,保证了自己利润的最大化。现在,他的白枇杷已经远销到上海、杭州等大城市,赢得了消费者的好口碑,一年的白枇杷销售收入可以达到四五十万元。
就这样,他靠着自己的勤劳和智慧,走上种植白枇杷致富的道路。这些年,他用种植白枇杷挣来的钱,还了债务,还在村里盖起了3间房,他又过上了自认为幸福小康的好日子。“现在,一市镇重视白枇杷产业发展,通过举办白枇杷节,吸引了很多媒体的关注,宁海白枇杷的名声也越来越响亮,相信我们的幸福好日子是越来越有奔头了。”杨根胡对未来充满信心。
(见习记者张超梁记者王银宁通讯员王伟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