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型血严重紧缺,A型和AB型血偏少,我市血液库存再度告急。无奈之下,6月7日,市中心血站通知各大医院暂停O型血择期手术用血。
今年以来,这样的血源告急通知经常从市中心血站发出。我市血液库存一直趋紧,血源紧张已经成为我市的常态。明天是第8个“世界献血者日”,今年的主题是“捐献更多血液,挽救更多生命”。记者了解到,眼下,90后大学生不再是献血主力军,这更加剧了我市血源紧张的局面。
献血的大学生比前年少了一半
近几年来,高校学生一直是我市献血队伍的主力。譬如2009年,高校学生的献血量就占了全市献血总量的25.4%。然而遗憾的是,从去年开始,高校学生的献血人数和献血量都明显减少。据统计,在相同时间段,2009年,参加献血的高校学生为5039人次,2010年减少到4387人次,今年则减至2519人次。也就是说,今年参加献血的高校学生仅是2009年的一半。同时,他们的献血量也明显减少,从2009年的12801个单位,降至2010年的6878个单位,再降至今年的3727.5个单位(一个单位为200毫升血量)。
市中心血站血源科主任张娟银告诉记者,多年来,血站一周会安排几天采血车轮流去各家高校停靠。“以前,车辆停靠不久,就会有学生主动上来献血,不用太费力去发动,现在的情况则是完全不同。”她说。为动员更多的学生来献血,消除他们对献血的疑惑,在采血前一天,血站会先在高校进行讲课。“可是即便如此,响应来献血的学生仍不多。”
“现在是来报名献血的学生少,实施献血的更少,而且每次献血的量也少。”张娟银说。在以前,选择献400毫升、300毫升的学生很常见,现在不少学生都选择献200毫升。
90后大学生想法有些不一样
“可能现在在读的90后大学生,与80后的观念有些不一样。”市献血办副主任朱兴德称,这一情况在我国其他城市也同样存在。
市中心血站的一位工作人员说,她曾多次参与高校采血,深有感触:“这批90后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比较受宠爱,比较怕吃苦。”有些学生针刚扎进血管就大喊大叫,甚至出现男生看见血就晕倒的现象。其他同学一见这阵势,赶紧临阵脱逃了。有的学生一看有人走了,自己也跟着走了。“他们的父母也都比较年轻,可能对孩子的教育缺少一种树立社会责任心的意识。”她推测说。
不过,也有人对此表示不同意见。“不能说9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不强。我觉得他们的思维方式更加灵活,看待问题可能角度更宽更广。他们不仅要搞清楚献血对自己和家庭有什么好处,还有的关注自己的血到底去了哪里。”
记者了解到,有些市民包括学生,他们拒绝献血,并不是他们对于献血的热情不够,而是担心会感染疾病,或者对血站的血液流向、收支情况缺乏了解,从而对无偿献血机制不信任。
消除公众疑虑唤起献血热情
眼下,血源紧张已经成为我市的常态。高校学生这一献血主力大幅减少,献血屋的献血量则是少得可怜,每天仅三五个人献血,街头献血更是靠天吃饭。如何缓解这一局面?
“献血,靠高校学生不行,靠流动人口也不行,应该动员全民参与,扩大固定的献血队伍,让尽可能多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加入到这一行列。”业内人士说,献血队伍人员组成不合理,这是我市血源保障工作的一大瓶颈。
“只要消除公众疑虑,就会唤起很多市民的献血热情。”业内人士表示,血液的整个流转过程,特别是医院的用血价格,这个价格包括哪些方面,这些成本是如何形成的……都应当让公民一目了然。同时,还要让公众对于献血安全打消疑虑。
业内人士还建议,对无偿献血者应加大优惠政策,体现出无偿献血者在用血上的优势,这样也能激发公民献血的积极性,吸收更多的本地市民来加入。
比如,广东省韶关市为吸引农民献血,规定参加无偿献血的农户可以享受到农村合作医疗优惠补偿政策;又如,上海市闵行区曾赠送每位献血者一份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宁波晚报记者 叶海英 通讯员 林柱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