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党史上的宁波名人:左联五烈士之一柔石
稿源: 宁波晚报  | 2011-06-14 11:38:51

  宁海故居保护良好是缅怀的最佳去处

  缅怀柔石,位于宁海城西方祠前的柔石故居,是一定要去的。

  据说,故居东侧原有一小石桥,桥上镌有“金桥柔石”四字,“柔石”、“金桥”笔名由此而来。如今,河已填平,桥已消失,而老屋仍在。1962年,故居被列为县级文保单位;1989年,列为省级文保单位;1995年,公布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2年,宁海县人民政府再次对故居进行整修,并批准建立柔石纪念馆。

  日前,记者来到柔石故居。这是座旧式砖木结构三合院,门口“柔石故居”四个字,是鲁迅先生的夫人许广平1960年1月题写的。走进门去,一楼左边是柔石婚房与父母居室,右边是一间影视放映厅,之间小堂前有一尊柔石塑像。二楼打通的凹字形陈列室里,是柔石读过的、创作的和翻译的大量文学作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他创作的《二月》和《为奴隶的母亲》。还有鲁迅先生那篇《为了忘却的记念》的复制品,以及毛泽东签署于1952年的“革命牺牲工作人员家属纪念证”,上面盖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大红方印。

  “这几年随着名气增大,来参观的人也越来越多。”故居管理员叫韩国红,今年68岁。他说,自己平时喜欢清静,退休后就选择到离家不远的故居看门。白天,打扫打扫卫生,有客人时迎接一下客人,没客人时就一个人看书写文章,连晚上也睡在故居里。两年前,韩国红还写了篇《柔石变奏狂想曲》,分别写柔石的童年彷徨、少年追求、青年呐喊、人生升华、走向完美,把柔石的刚正耿直、忧国忧民、求实求新的精神,通过详尽的故事展现出来。

  “父亲最喜欢的是我”女儿赵小薇眼中的柔石

  1920年,19岁的柔石遵父母之命,与长他两岁的同乡吴素瑛完婚。婚后育有两子一女,长子赵帝江、次子赵德鲲和女儿赵小薇,皆从事教书育人工作。

  在采访中,得知女儿赵小薇就住在柔石故居,记者提出想去拜访她。一开始,工作人员面露难色,说老人今年已经86岁,耳朵有点听不见,父亲牺牲时她还很小,加上80多年过去了,知道的事情不多。

  前去一敲门,老人刚好在家,且欣然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我是1926年出生的,父亲1928年就去上海了,之后回来过一趟,听说只有半个多月,所以没什么印象。”老人表示。资料显示,1928年夏,由于宁海亭旁暴动失败,柔石为了探求更有意义的人生道路,离开故里,赴沪谋生。直到1930年冬,为祝贺老母六十寿诞返回故里,不久又匆匆离去。谁知这一次,竟成为他与家乡的永诀。

  搀扶着老人来到柔石故居。老人介绍说,其实真正属于他们家的是西厢三间楼房,其中父亲柔石与母亲吴素瑛就是在西厢北首间结的婚。“父亲曾在这里教母亲读书识字,而母亲一直住到后来去世。”老人告诉记者,父亲去世时,家里一开始是不知道的,印象中母亲表面坚强,很少提及父亲,一直艰难地带着他们3个小孩,只是夜里会偷偷一个人哭。父亲教母亲读书识字这事,也是直到解放后才听母亲说的。

  “父亲最喜欢的是我,我的头发也像他。”说起对父亲的印象,老人自豪地说,在旧社会重男轻女,但她曾在父亲的日记里看到,父亲很喜欢她这个女儿。有次,她在天台师范学校读书时,碰到过一位父亲生前的朋友,也说父亲当初最喜欢她了。至于头发,在好几张画像中,柔石都留着长长的头发,“头发一长就卷卷的,看了的人都说和我比较像。”

  虽然记忆不多,但在老人眼里,父亲那短暂而光辉的一生,仍深深影响着她。据介绍,自1960年故居开放后,到上世纪80年代末搬离故居,她曾长期担任义务讲解员,向海内外参观者介绍父亲的生平事迹。

【编辑:沈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