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脚踏一天星斗 手摇万里江山
稿源: 宁波晚报  | 2011-06-20 08:47:34

 

杨贤江

学生在杨贤江生平展览室参观

杨贤江手记

  名人

  人物简介

  杨贤江,字英甫(或英父),(1895年—1931年)祖籍浙江慈溪。他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大革命时期杰出的青年运动领导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杨贤江1910年高小毕业后,当过小学教师。1912年考入杭州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成为品学兼优的模范生,1917年毕业后任教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2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当选中共上海地方兼江浙区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

  杨贤江一生所用笔名甚多,有李浩吾、李膺杨、柳岛生、牛犇等28个。他先后参与、组织“少年中国学会”、“上海教职员救国同志会”等,并著有《教育史ABC》和《新教育大纲》,奠定了其作为我国新兴教育理论先驱者的历史地位。杨贤江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之一。他参与了五卅运动和上海三次工人武装起义的组织工作。大革命失败后,他转移到日本,1929年秘密回国,继续从事革命斗争。由于环境恶劣,工作繁重,他积劳成疾,于1931年病逝于日本,年仅36岁。

  杨贤江诞辰日 故居最为热闹

  杨贤江故居位于慈溪市长河镇贤江村,是杨贤江早年居住地。此地旧属余姚县,原名七甲村、杨家村、分江市村,1995年为纪念杨贤江诞辰100周年,该村被命名为贤江村。

  记者日前冒雨来到了杨贤江故居。乌瓦粉墙黑柱,麻石铺地,天井小花坛,檐下七石缸,院子里宁静而清朗,与主人——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烈士的个性十分吻合。

  在杨贤江纪念馆内,收藏着他自小在故乡求学,在杭州、上海等地从事革命活动,以及避难日本期间的珍贵史料。“脚踏一天星斗,手摇万里江山”——在纪念馆正门入口处,竖立着杨贤江大理石雕像,身后的这一副对联是其真迹,苍劲有力,骨力内蕴,意态从容忘俗。

  杨贤江纪念馆的管理员名叫杨珠宣,今年60岁,是杨贤江的堂孙,他在纪念馆已工作了7年,接待了数以万计的来访者。据他介绍,子女也经常会来故居凭吊父亲。

  “每年4月11日杨贤江的生日,来故居的人最多,贤江村的村民,杨贤江中学的学生,还有各地杨贤江教育思想研究会的会员,都会来的。”杨珠宣说,不仅仅在故乡慈溪,杨贤江在杭州、上海甚至日本的名气都很大,大家对他超前、先进的教育思想都很佩服。

  老师笔下“神聪” 后人眼中“瑰宝”

  杨贤江留给家乡的荣耀是永久的,而家乡人民也从未忘记过他:杨贤江中学、贤江图书馆、贤江村、贤江路……无一不缅怀着他留给后世教育事业的不朽功勋。

  这样一个故事广为流传:1917年夏,杨贤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浙江第一师范学校,老师李叔同赠他一张条幅,写着“神聪”二字,以示鼓励,后经陶行知介绍至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职。

  时至今日,慈溪、余姚两地的乡亲,提起杨贤江时,说得最多的两个词汇是“聪明人”、“教育家”。

  在他短暂的36年生命中,杨贤江提出的“全人生指导”教育思想足以名传后世。他是青年学子的导师,深受学生和同仁尊崇。其超前、科学的教育理念,时至今日仍被不少后世教师引以为经典。

  解放后,郑振铎、夏衍、茅盾、叶圣陶、周建人、潘汉年等多次撰文纪念,对其本人及教育思想进行高度评价。郑振铎称其“一个真实的伟大的人物”;潘汉年称其为“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在1995年杨贤江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会上,李岚清赞其为“国之瑰宝”。

  儿女此生遗憾 了解父亲太晚

  1931年8月9日,杨贤江因医治无效,逝世于日本长崎一家医院里,享年36岁。其身后留下两女两男,长女杨明与次子杨肖康在余姚乡下长大成人,长子杨天成与次女徐昉由夫人姚韵漪抚养。他们成年后都参加了革命,解放前夕,杨肖康在浙江四明山区的游击战争中牺牲。

  记者日前辗转联系上杨贤江的长女杨明,她已92岁高龄,目前在杭州一家医院静养。得知记者采访她父亲生前事迹,在家人的协助下,她向记者讲述了一些故事。

  在杨明的印象里,父亲既亲切又陌生。“大概是1925年,我才5岁,父亲来家乡,外祖父他们设宴招待父亲。众多家人和乡亲都站在路上迎接,我也挤在人群中看热闹。”在杨明记忆里,父亲戴眼镜、穿大衣,个子高大。

  她告诉记者,当时父亲迎面走来,忽然伸手要抱她,吓得她转身就逃,躲进邻居家中,还闩上了门,直到天黑了才被舅舅抱出来,可那时父亲已经走了。

  抗战发生后,杨明中学未毕业就失学了,在父亲的战友郭静唐的指引下,她走上了革命道路。解放后,她见到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日报》上纪念父亲的专刊,从老前辈的纪念文章中进一步认识了父亲。

  “直到1981年前后,我们才开始收集父亲的生平资料,拜访了众多前辈,从他们那儿得到很多教益。父亲虽然只活了36岁,但他短暂的一生是光辉的,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杨明说,他们姐弟三人此生的一个遗憾,就是了解父亲太晚。

  “全人生指导”思想 影响延续至今

  “学生时代的杨贤江,接受了当时流行的‘教育救国’思想,认为通过改革中国的教育事业,就能够振兴中华。”慈溪杨贤江中学罗专老师说,杨贤江提出“全人生指导”教育思想,强调对青年学生的理想、修养、健康、求学、择业、社交、恋爱、婚姻等各方面均给予指导。发展学生的知、情、意、行,使之成为一个“完全的人”。

  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学生杂志》等任职期间,杨贤江一直是以青年导师的形象,为年轻学子所知并尊崇。杨贤江中学党总支副书记沈振儿认为,杨贤江的教育思想成型于其早年任教期间,如在上虞春晖中学和宁波四中,这些都为他以后教育思想的形成和著作,奠定了基础。

  “若培植己才而偏于体育,贲获而己;偏于德育,程朱而己;偏于智育,仪秦而己。必兼有三育,融会精彻,始能成为完人。”这是杨贤江的一句话,强调学习应发挥主动性的观点,尤其是关于德、智、体三育兼备的观点,在当时来说,都是很有积极意义的。

  如今,以纪念杨贤江而成立的杨贤江中学,正在这一方面作出积极的探索,该校“全人生指导教育思想在杨贤江中学的实践”课题获得国家级课题二等奖。

  杨贤江一生矢志于教育事业,其最大成就即在于此。他所著《新教育大纲》是中国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阐述教育理论的书籍,当时曾被国民政府列为禁书。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革命根据地、解放区的教育,贯彻的正是其教育思想。新中国成立后的人民教育,他的教育思想又成为基本依据之一。

  记者 马涛 文/摄

  记者手记

  香泽后世

  雨后的杨贤江故居,枝绿叶茂,空气清新,弥漫着满园栀子花淡雅的清香。

  这是一位大知识分子的故居,从其纪念馆陈列中才得知,与其同时代共事或交往的知识分子,在以后的中国文坛上曾是多么声名赫赫:郑振铎、夏衍、茅盾、叶圣陶、周建人……这些人,无不对其革命生涯或教育思想给予极高评价。

  慈溪杨贤江中学沈振儿副书记说,来慈溪参加纪念活动的各界社会人士,他都接待过。大家一致的共识是:杨贤江是一个大教育家。接下来的一句是,可惜去得太早。

  “完全之人格”——杨贤江的教育思想之一,如今被高高挂在杨贤江中学行政楼的顶端。对于新世纪中国的素质教育,仍有着超前的指导意义。

  因此,据杨贤江纪念馆管理员杨珠宣说,来参观的不少人是各地的教师,他们视杨先生为教育界的先贤名达。

  “渴望富有生气、丰于精力的青年要设法培养起科学的兴趣来,盼望在21世纪的各种科学发达史上也有我中国人的名字登载出来。”距1921年杨先生发表这段话已过去了90年,后人们仍当铭记如是,继续努力。

【编辑: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