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奉化溪口镇六诏村:洪水冲出“右军砚”
稿源: 宁波晚报  | 2011-06-21 09:38:52

历史沿革

  六诏村,在古代曾有“六诏市”、“小宁波”之称。

  村名典故

  陈沆的《剡源九曲图记》道:“水一曲而为六诏,晋右将军王公逸少隐居其间,诏六下而不起,地由是名。后人为之立庙,有砚石存焉。”据《晋书·王羲之传》,东晋永和十一年,50岁的王羲之因受会稽郡刺史王述排斥,愤然辞去“右军”之职,从会稽城内迁居剡之金庭,此后隐迹山林,在剡源晚香岭建别业,写字牧鹅,以书画赋诗教育子孙终其一生。晋穆帝六次诏书请他回朝而不返,故名“六诏”。

  乡村名片

  被誉为“剡源九曲”第一曲的六诏村,位于奉化市溪口镇以西约23公里的36省道旁,由曹家田、六诏、白阪3个自然村组成,总面积12.44平方公里。全村共有707户村民,在册户口1758人,以毛、应、陈、孙为主姓。

  六诏村依山傍水,环境优美,村民朴实。王羲之曾隐居此地,使此地有了浓厚的文化底蕴,引得诸多文人学士前来探寻。

  记者探访

  自溪口溯源而上,记者来到六诏村,一路平坦而曲折,古村、古桥、古寺在溪畔绿荫中隐现,山高岭峻,峙列如屏,村民聚居在道路两旁。

  六诏是“剡源九曲”的第一曲。清代史学家、文学家全祖望《剡源九曲辞》曰:“溪流泻碧玉,蜿蜒出山麓。山溪雨蒙蒙,遗音在山谷。”这地方确实是个宜居宜诗的乡间田园。远离耍阴谋、玩权术的官场,清心寡欲、与鹅为伴的王羲之,行走在茂林修竹、青山绿水间时,想必心情一定很舒坦。

  钱王庙怀古

  从小路往村落里走,一座钱王庙映入眼帘。朱门粉墙,大红灯笼高挂,古色古香。庙内有戏台,三三两两的老人在此玩乐,一派祥和景象。

  古时百姓为某人建庙,必是此人对当地作出过贡献,被当地人怀念或崇敬。89岁高龄的仇老伯正在庙里的老电视机前看京剧节目,他说,唐末吴越王钱镠曾任镇海军节度使,驻杭州,此前作为唐将董昌部下,曾驻浙东一带,对曾是王羲之隐居地的六诏有所耳闻,曾来六诏巡视。村民为了纪念他,便修了这座钱王庙。

  这座钱王庙,现在是村民的活动场所。庙门口的院子不小,成了村里人晾晒衣物的地方。大殿内,几个村民正在打麻将。仇老伯说,村里有很多古建筑,完好保留下来的不多,这座钱王庙是其中之一。

  李清照也来过

  钱王庙门口,81岁村民陈大爷正坐着闭目养神。记者上前与其攀谈,得知李清照也曾来过六诏村。

  宋建炎三、四年(公元1129、1130年)间,浪迹江南的南宋女词人李清照为避金兵之乱,曾寓居六诏村。之后,李清照为寻访王羲之遗踪,又一次来到六诏村。元代的鄞县文士袁桷和清代的全祖望对此都曾有记述。

  洪水冲出“右军砚”

  1988年7月,奉化遭遇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洪水过后,六诏村村民们惊讶地发现,一块大石头躺卧在被冲走了3米浮土的溪底,石头的表面上竟然刻有字迹:右军遗迹,伴我山民志。

  村里无人不晓,“右军”即王羲之,“伴我山民”则是晚清时著名书法家毛玉佩之号,人称两浙之冠,是奉化岩头村人。村民立即意识到这块石头来历不凡,电话打给了奉化文物保护所。于是,一辆拖拉机载着这块重见天日的大石头驶到了溪口博物馆。

  这块大石头,是数百年前已有记载的“右军砚”。记者在溪口博物馆看到,这块高50厘米、长宽约70厘米的黄白色天然石头,朝上一面的中间刻有一个脚印状的砚台,上方还刻有“右军遗迹”四个10厘米见方的大字,左边的小字为“伴我山民志”。

  此方石砚,更使留踪六诏的王羲之多了几分神秘。清代诗人阮国的《剡源六诏》,道出了后人对书圣遗踪的倾慕之情:“山游寻逸少,恍值惠风天。砚石蜗书字,沙平石露拳。群鹅随羽化,孤鹤伴云眠。结屋容栖隐,邻兹墨沼边。”记者 邵隽隽

【编辑: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