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时政·经济
走出家门融洽邻里关系 共建和谐社区
稿源: 宁波晚报  | 2011-06-22 09:10:58

海曙区“老墙门”运动会让左邻右舍都“动”起来。

  从单位福利分房,到入住自家购买的商品房;从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老式邻里,到天天见面、却从没打过招呼的“最熟悉的陌生人”,如今的邻里关系正遇到前所未有的变化。和睦邻里展现着一座城市的精神风貌和市民素质。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今天,你有没有走出家门,微笑着去和“陌生人”说话?本期宁波晚报民情直通车的关键词就是“家庭”、“邻里”、“社区”,嘉宾们就此话题展开讨论。

  本期嘉宾

  邓晓东 市文明办城市处处长

  谭再琼 市妇联宣教部部长

  徐卫东 鄞州区民政局副局长

  徐孟儿 海曙西门街道北郊社区党委书记

  周 唯 社工代表

  陈志高 居民代表

  宁波家庭的迁徙之路

  陈志高:今天我要讲讲自己的搬家故事,在30年间我搬家3次,有意思的是,刚好与宁波的改革发展脉络“共振”。先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我住在尹江岸,住房50多平方米,享受单位给大学生的最后一批福利分房。住了没几年,结婚,攒了点钱,搬进了南雅新村,接近90平方米的小三房。2007年,为了改善居住条件,全家又搬迁到了江东区95花园,160多平方米的四房,现在住着挺满意的,所以也不知还会不会再搬……

  周唯:你的故事只是一个缩影,好多宁波人都走过了这样的“迁徙”历程。从单位福利房到商品房、从小套型到大户型、从老城区搬迁到城市的新生活区,更重要的是,从狭隘的住宅概念上升到更具规模的社区概念了。宁波的家庭在跟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一起成长。

  谭再琼:宁波的人口数量增加了,家庭规模却越来越小了,这也是呈现出来的一种新特征。据市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的《宁波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至2010年11月1日零时,我市常住人口为760.57万人,比10年前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增加了164万余人,增长27.56%,是浙江省常住人口增幅第一位的城市。其中有几项数据是关于家庭人口的,比如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285.5万户,家庭户人口为704.4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47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2.74人减少了0.27人。

  城市化拉远了邻里感情?

  陈志高: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虽说居住条件越来越好,但也感觉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好像越来越淡漠了,总觉得缺少一份情趣,很难走近。话说以前虽然居住条件差,但一个单位的都住一栋楼里,进进出出的都挺熟悉,见面打个招呼,经常串门打牌吃饭的,走动很频繁,感觉也很温馨。现在都住商品楼了,隔壁住谁都不知道,出门一把锁,进家关起门,相互很少往来,总感觉很孤独。

  徐孟儿:现在我所在的北郊社区,在宁波也算是有代表性的中等规模社区。它由6个小区组成,新小区多,商品房多,最老的都是1998年落成的高塘花园,有着1000多户的东方威尼斯小区也算是宁波典型的中档住宅小区。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也发现这个问题,很多楼上楼下互相都不认识,彼此同乘一部电梯,同到一个菜市场,朝夕相见,也只混了个脸熟,彼此都很少打招呼,更不知道对方姓甚名谁,说到底,互相之间依然是陌生人。

  谭再琼:在城市里,20多年前,一个单位的人居住在同一街巷、住同一大院或同一幢楼,由此形成的邻里关系,从本质上说,与传统农业社会邻里关系区别不是特别大。但近20年来,中国社会的急剧变化,特别是福利分房结束后,住进商品房从根本上改变了都市传统邻里关系。再加上现代人对隐私权的尊重,让都市人感觉突然间生活于一群陌生人中间。

  邓晓东:俗话说“邻里好,赛金宝”,良好的邻里关系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至关重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就是要积极倡导和构建和睦的邻里关系,提倡一种既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又符合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文明公德。比如:邻里之间,要相互尊重,相互帮助、相互关心、礼让待邻,平时多为邻居着想,不干扰影响邻居的生活,有困难时,则伸出必要的援手,等等。过去邻里之间“守望相助”的情怀,仍然值得现代都市人发扬光大,而且也应该成为我们重建新邻里关系追求的一种方向。

[1]  [2]  下一页  尾页
【编辑: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