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的降雨,让之前干渴的农田喝了个饱,也让开始全面种植的全市近70万亩单季稻赢得了大好生机。
当人们认为干旱远去,我市用水无忧之际,有数据显示,对我市而言,最近一段时间的降雨只能说是解了渴,却称不上喝饱喝足。昨天,笔者从相关人士处了解到,作为宁波主要供水水源地的白溪水库的容量只达到了兴利库容的48%。节水,仍不容松懈。
农田历来是耗水大户。如何提高农田水利应对天灾的能力,管“好”管“饱”农田水利这头“大老虎”的胃口,依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吃水大户”的尴尬
“真是不敢想象,如果不来几场大雨,那全市70万亩的单季稻下栽就很麻烦。”市农技推广总站副站长、高级农艺师陆惠斌说。
尽管我市加大农业节水工程推广力度,灌区改造及粮食功能区水利设施配套建设不断加快。然而全市农业仍然没有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特别是今年开春以来,我市少雨多晴,1至5月份降雨量只有同期的34%,造成江河水位普遍下降,土壤墒情严重不足。
面对前期无水可喝的农田,水利、农业等部门根据旱情进展,针对不同作物,采取不同的抗旱措施。
同时还加大了农业节水技术的推广。各县(市)区对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均予以补助,其中慈溪市对喷滴灌设施进行50%-70%的补助,对于新建农业节水灌溉项目进行核定概算的25%补助等。截至6月3日,全市投入各类抗旱资金近5000万元。
算算节水农业的经济账
面对旱情时,余姚马渚乐安湖村兴农农庄种植基地的张雪芬与别人相比就显得十分淡定。去年10月,她在当地有关部门的指导下,给30多亩大棚装上了喷微灌,并且对基地周边的用水渠道进行了改造。
“现在只要一按阀门,每垄地都能均匀洒上水和肥料。”张雪芬介绍说,喷微灌技术省时省力,在之前的干旱面前,她从来没有因为水的问题而烦恼。
同样,在余姚马渚万亩稻米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喷微灌技术也帮了大忙。当地在育秧大棚里安装了改良后的喷微灌设施。
据宁波市水利旱情调查显示,配备高效农业节水设施的农田及园区,之前的旱情影响并不明显。
余姚市水利局农水处主任沈海标介绍说,耗水大户的农业农田用水占总用水比例的60%左右,通过喷微灌节水工程建设、大型灌区节水改造,目前当地农业用水量已经下降至该市总用水量的45%。
据悉,“十一五”以来,我市以农业产业基地和农业科技园区为重点,加大了农业节水工程推广力度,新增喷微灌面积12万亩,每年可为农民增收8000万元左右。我市大力推进灌区改造及粮食功能区水利设施配套建设,以大中型灌区为重点,亭下灌区、横山灌区及胡陈港灌区正在改造中,粮食功能区水利配套面积已有30多万亩,大大提高了农田水利应对天灾的能力。
农业用水软肋
“相对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我市的农田水利建设滞后、水利基础保障脆弱的问题仍较为突出。”市委农办副主任周建飞说,与全国一样,农田水利欠账明显,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有待加强。农田排涝、防灾能力不强,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需进一步推广应用,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是粮食安全和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
此外,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能力不足,山区半山区供水保证率偏低,河网水域占用、污染情况尚未得到有效控制,河道水环境和城乡居民改善人居环境的期望存在差距。
可喜的是,建立和完善扶持农田水利的政策体系,正是我市新近出台《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意见》的重点和亮点所在。《意见》明确,我市每年将从土地出让金总额中提取2%用于农田水利建设。以去年基数计算,仅此一项,每年投入到农田水利建设的就有近13亿元。
笔者从水利部门获悉,目前,我市已经制定了农田水利建设发展规划,管“好”管“饱”农田水利这只“大老虎”的胃口,全面提升服务现代农业的能力。
一是大力推广高效农业节水设施,五年内计划新增喷微灌设施受益面积25万亩,使我市现代农业园区中适用喷微灌技术的各类实施产业及林特产业总面积的65%能够得以配备喷微灌设施。
二是推进区域农田水利设施改造。结合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功能区提升建设,集中连片推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与长效管理,综合配套8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20个现代农业综合区、60个主导产业示范区和120个特色农业精品区的水利基础设施,促进农业生产转型升级。建成余姚小曹娥、慈溪龙山、镇海九龙湖、宁海长街、象山定塘、奉化尚田等一批区域性农田水利示范区,建立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建后运行管理与维护长效机制。
三是进一步完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配套。以灌排泵站、水闸更新改造、河道疏浚、渠系配套和节水改造为主要内容,广泛开展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一批大中型灌区。
宁波日报记者魏 萍通讯员胡 章康庄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