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新四军北撤后,留下一支“钢铁部队”
稿源: 宁波晚报  | 2011-06-28 08:47:19

五花杂陈原生态的四明山游击队(摄于1948年)。后排左三为胡志实。

这双黑布袜子,是老人打游击时留下的唯一纪念品,至今已是60多年。

  1945年10月,新四军浙东纵队奉命北撤。1947年5月,在顾德欢(时任浙东临委书记)和陈布衣(时任四明工委副书记)的领导下,浙东党组织重举战旗,在慈溪徐鲍陈村的草帽庵重建主力武装。有一部分奉命北撤或已回城的新四军战士便又请缨重回四明山,胡志实就是其中之一。先后在主力部队当战士、文化教员,后任陈布衣秘书,直至浙东解放前夕。

  胡志实,宁波市海曙区萧家巷人,曾任国防科委办公室主任,现居北京。那些苦与累,那些危险和牺牲,已成为84岁高龄的胡老最宝贵的记忆。近日,他专门致信中共宁波市委党史研究室,回忆了当年在四明山上打游击的生涯片段,同时也披露了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

  白虱和疥疮,成了革命的传家宝

  胡志实回忆,1947年5月,初创的四明山主力武装四中队仅43人,7月,五中队建立,全队仅41人。

  寥寥数十人,有些装备还是打一发须装一发的“老套筒”,但由于传承了老三五支队(老区人民对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浙东纵队的习惯称呼)的传统,战斗力强且纪律严明,这支部队不久便成了当地名符其实的“钢铁部队”。

  在两年的游击生涯里,战士们很少在一个地方驻留一天以上,几乎每个夜晚都要爬山转移。生活上的艰苦更不是简单一句“三月不知肉味”能概括的。睡觉总是和衣卧在稻草上,鞋也不脱,这样一有情况就能一跃而起投入战斗。

  平日里没有条件洗澡,大家身上都长了白虱和疥疮,就相互打趣说这是革命的传家宝。胡志实透露了一个有趣的细节。那时候,任中共四明工委宣传部长的薛驹,就被同志们戏称为“虱部长”(方言中薛、虱两字发音相近)。

  就是这样一支不到百人起家的部队,只有两年工夫,就发展为下设6个支队,总人数逾12000人的让敌人闻风丧胆的大部队。配合大军解放了绍兴、诸暨、萧山、天台等12个城市。

  差一点就“光荣”了

  胡志实说,自己初到游击队时,不知道夜行军还有学问,有些石头是踩不得的。原来,在村旁的石板小路上,有些石块底下不平,人一踩上去就会发出咯噔咯噔的声响,搞不好就会暴露部队的行动。

  最危险的情况发生在一次雨夜行军的途中。天色墨黑,山区里更是伸手不见五指。虽说每个战士脖子上都系了一条白毛巾,但胡志实视力不好,走得相当吃力。在经过一座桥时,竟扑通一声掉下去了。“后来同志们跟我说,半晌没听到动静,以为我‘光荣’了。”胡志实说,实际上,他是仰面跌落到河滩上,背包先落的地,人也昏了过去。

  胡志实被同志们发现时,腿上负了伤,不能动弹,当时又没有一个医生,同志们轮流背着他,将他安顿在一户老百姓家“打埋伏”。由于未伤筋骨,不久,他便归队了。从此每逢雨夜行军,他便找根细竹竿,由前面的同志牵引着走。

  一双布袜走四明

  在除了蚊蝇不缺,什么都缺的山野中,游击队发明了两种不用草的“草鞋”:一是箬壳鞋,这是用箬壳(毛竹成长过程中脱落的外皮)做成的,比一般草鞋耐穿得多,就是质地太硬,穿起来很不舒服;另一种则是用碎布条编成的布鞋,这可是游击队员们梦寐以求的鞋子,可在当时,碎布条太难找,布鞋也成了“奢侈品”,大多数时候,大家还是穿着草鞋在林间山野荆棘丛中穿梭。

  好在还有一种长及膝盖的粗布袜,既能防止粗糙的草鞋磨破脚,又能防蚊叮虫咬。在胡志实家中,就有这样一双粗布袜,他珍藏了60多年了,每每注视,总能回想起那一段风餐露宿的游击岁月。记者 童程红

【编辑: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