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宁波工人运动先驱王鲲:短暂的生命 不朽的丰碑
稿源: 宁波晚报  | 2011-06-30 07:36:52

 

位于奉化大堰镇五份地村的王鲲烈士纪念馆

  ■党史上的宁波名人

  人物简介

  王鲲(1905—1927),乳名宗宝,又名经奎,原籍奉化连山乡外王高岙村(今大堰镇五份地村),生于原鄞县江东忠介街(今属江东区)。

  1925年五卅运动中,王鲲发动邮电工人参加示威游行,同年秋加入共青团,冬转为中共党员;次年秋,组织邮电、纱厂及甬曹段铁路工会,任宁波总工会会长,筹建宁波工人纠察队。1927年元旦,在宁波《时事公报》发表新年献词,号召用革命手段铲除军阀,不久当选中共宁波地委职工运动委员会书记;3月任宁波临时市政府委员兼劳动局长,国民党反动派破坏宁波革命时,领导全市工人罢工,予以坚决反击;4月9日,与杨眉山等为援救被宁台温警备司令王俊扣押的宁波《民国日报》社社长庄禹梅,前去交涉时被捕,狱中坚贞不屈,6月22日被杀害于小校场。

  村民印象:

  瘦瘦的中等个儿 性格很刚烈

  王鲲小时候每年都随父母回乡扫墓祭祖。五份地村的村民们说,村里见过王鲲的老人汪文义曾告诉过他们,王鲲瘦瘦的,中等个子,为人很硬气,性格尤为刚烈。年轻时,汪文义曾去王鲲家串门,那时,他看到不少资本家把王鲲的父亲用八人大轿请去,再送回来,想让他做儿子的工作,劝儿子放弃闹革命,但王鲲没有屈服,还说“要杀就杀,何必多讲”。

  记者提出想要探访这位汪老先生时,却被告知他在3年前去世了,现在村里已经没有亲眼见过王鲲的人了。但村民们从汪老先生处听到的关于王鲲的故事倒也不少。村中老者告诉记者,有一年清明,王鲲在地主家的田里翻筋斗,把草籽踩烂了,地主见了对他发出警告。小小年纪的王鲲却不卑不亢地回答道:“以后这里的田我们也有份。”

  村里当年举债20万元建烈士纪念馆

  进村时,村民们指着村口的一块空地说,王鲲被害后的傍晚,王鲲的嫂嫂周江梅和年仅11岁的小妹赶到刑场收殓遗体。她们含着泪给亲人清洗了遗体,护送到老家,王鲲的遗体就是在这块空地上放了三天,按习俗叫“停灵”,王鲲的大妹妹王素英在一旁哭着不肯离开。

  为了纪念这位烈士,在2005年王鲲百年诞辰之际,村里建起了王鲲烈士纪念馆,地点就在王鲲祖宅的地基上。当时,为建馆,村里举债20万元,后在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下,70多个单位和个人又捐款共计80余万元。

  记者看到,纪念馆整体格局庄严肃穆,高大宽敞,淡蓝色的墙体、红色的瓦片,使其在古朴的村落中显得格外出挑。纪念馆占地面积1820平方米,建筑面积810平方米,原中共浙江省委书记薛驹为纪念馆题写了馆名。

  走进馆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王鲲半身铜像,目光沉静而坚毅,是由中国美院设计并雕塑的;铜像背面的殷红色墙面上,“宁波工人运动先驱——王鲲”十个金灿灿的大字赫然在目。往左是王鲲烈士事迹陈列室,原中共宁波市委书记项秉严为其题写了匾额,据原五份地村党支部书记王绍光介绍,这里每年都会接待参观者6000余人。

  陈列室的墙上,一张张黑白老照片,一幅幅油画,讲述着王鲲为革命奋斗的短暂人生:贫苦的出身、坚定的救国信念、经过工人运动的洗礼成长为共产党员、当选工会会长并实行8小时工作制、在提审中大义凛然、在刑场上视死如归……村民们告诉记者,他们一直以王鲲为骄傲。

  每年至少6000人前来扫墓

  沿着整齐的水泥台阶,记者又来到位于奉化横山水库上游的白象山,山脚下的一片菜地正是当年王鲲翻筋斗踩烂草籽的那片地主家的田,而王鲲烈士墓就在白象山的“象鼻子”上。

  土堆墓朝东略偏南,用砾石墁地,上敷水泥,直径约3.6米,高约2.5米,墓碑题“王鲲烈士之墓”六个大字,墓上摆满了花圈,墓前的空易拉罐里插满了鲜花,应该是有人刚来祭拜过。墓的左边是王鲲侄子王维尧和妹妹王素英之墓,右边是其父母的合墓,后面则葬着太公、爷爷之辈,一家人皆安息于此。

  据现场的村干部介绍,王鲲烈士墓在1982年6月被奉化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之后每年都有来自宁波、奉化等地的干部群众以及当地的中小学生前来祭扫烈士墓。10多年前,看到前来扫墓的人数增多,而通往烈士墓的路很难走,村民义务劳动,建成了1公里长的路。宁波市总工会、奉化市政府等先后出资20多万元,改造了王鲲烈士墓地,建造了停车场。近年来,每年从宁波各地前来扫墓的人至少在6000人以上。

  我们都曾受小舅公影响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得知,王鲲的大妹妹王素英有个外孙女叫黎慧敏,现在在市江东区人民法院工作。

  作为一名高级法官,黎慧敏的工作很忙,记者辗转联系,约了好几次,终于在她的办公室里见到了这名烈士后代。她告诉记者,王鲲牺牲后,大妹妹也就是自己的外婆王素英随丈夫去了香港,然后又到了越南,上世纪70年代回上海定居,1989年因脑溢血去世;小外婆韦若(后更名)则参加了红军长征,之后一直住在辽宁本溪。在越南河内出生长大的黎慧敏,从小由王素英养大,听过不少关于王鲲的事。

  “小舅公勤劳好学,而且很聪明。”黎慧敏说,小时候王鲲的父亲王开全在顺和祥南货店做厨师,因为收入很微薄,恳求老板将编扎包装酱品篾套的手工活交给他作副业,以补家用,王鲲就没日没夜地帮忙,为家庭分忧,一边还很用功地在私塾念书。

  虽然从未见过自己的小舅公,可说起关于王鲲的事,黎慧敏却一点也不含糊,“小舅公总是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多。”1927年3月20日,国民党右派制造火烧总工会事件时,将工会人员的被褥也给烧了,大冬天的,睡觉成了问题,王鲲二话不说卖了家当,买了被子给大家。

  黎慧敏说,在家人身上,都能看到小舅公的影子:外婆从来没上过学堂,却自学成才,饱读古书;母亲黎都丽年轻时在河内的一家餐厅工作,是最努力的员工;自己也一直非常喜欢做社会公益事业,从1983年起一直是市政协委员,四度当选为市青联副主席,还兼任市侨联副主席和江东区政协常委,也经常参加许多慈善活动。

  “这些应该是受了小舅公的影响吧!作为烈士后代,我一直觉得有些光荣传统要传承下去。”黎慧敏每年清明都会带着女儿去奉化扫墓,让女儿也铭记先烈,缅怀祖辈的光荣事迹。

  记者手记

  英雄远去,精神永存

  1927年,时任中共宁波地委职工运动委员会书记、宁波总工会会长的王鲲,与杨眉山一起英勇就义,当时他年仅22岁,未成家,党龄却已有两年。我不由设想,如果当年王鲲没有前去交涉、解救庄禹梅,就不会被捕牺牲,可他却甘愿献出了一切。

  采访和撰写这篇文章,让我重温了这段艰难曲折的历史,也让我更深刻地体味了先烈们为了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富强,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革命时期的王鲲的这一股“劲”,也是我们现在所需要的。

  沿台阶下山时,我发现这片烈士安息之地三面环山,下临县溪,墓道两旁栽种的翠柏、茶花、广玉兰挺拔秀丽,林中鸟儿鸣声阵阵,山脚下的农田里紫云英开得正欢。我想,正是因为有了像王鲲这样的人民英雄,才有了我们现今的幸福生活,王鲲儿时“耕者有其田”的愿望早已实现,烈士的精神将永远铭记在人们心中。

  宁波晚报记者 邵隽隽 通讯员 毛节常 文/摄

【编辑:徐挺】